作者 | 周纯 编辑 | 杨颢
出品 | 棱镜·腾讯小满工作室
一开始也没想做P2P,想的是做成互联网+信贷的这样的模式,帮助金融机构获客和做数据风控,但当时找了好多家金融机构都是碰壁,最后只能自己做了一个P2P平台,利用点对点方式去对接借款人和投资人。考虑到真正的普惠金融的战场在农村,我们就开始往更下沉的农村金融去渗透。
创业初期很顺利,没几个月就拿到了一笔小的投资;到2015年的时候B轮融资又拿了几个亿,公司也从最初的十几个人发展到了几千人,在P2P细分领域的排名也一直很靠前。在拿到融资后,我当时给自己定的一个小目标是,在全国2000个县域都有我们的业务。
但回过头来想,P2P这种模式本身bug(漏洞)就很大,一是P2P的资金成本高,效率低下,这就注定了它无法做普惠金融;二是行业在短时间里经历了大跃进,一年多冒出来几千家平台,都在烧钱,即使按照监管要求合规,也是各种虚假层出不穷,而且很难被有效的监管。
在2018年年中行业爆雷潮之前,我就把当年的经营目标定得很低了,把风控标准相应的提高。原来我们平台一个月放款2-3亿元,2018年年初开始一个月才放小几千万,18年年中爆雷潮之后,业务基本上就停止了。
这期间,有一家公司决定收购我们,当时定金都已经打了,但不幸的是,刚签完合同,行业就开始爆雷,对方就耍赖不想要了。但2018年开始行业逾期却不断增加,公司只能不断的贴钱垫付逾期,希望收购方继续打款执行收购。在这种纠结的状态中,公司一个月就亏进去2000万,2018年一年亏了近两亿,股东就要商量按照股份比例往公司垫钱兑付。我自己的钱就是在这个时候亏进去的,后面决定不刚兑了之后才能稍微喘口气。
2018年年中的时候是最担心的时候,整个人都是麻木的,公司的状态特别糟糕,只能大裁员,从几千人裁到只剩几百人。长期的高压下,我自己的身体状况也出了很大的问题,整整治疗了一年才恢复过来。
前些年创业和投资积攒的小几千万,这几年陆陆续续都放公司里了,还卖了北京的一套房。这几年我在公司只拿了不多的工资,花完了什么都没有了,还倾注了五年的青春和热血。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想,看着身边的同行一个一个都被查,至少我还是自由的。
这一路走来我们扛住过很多诱惑,在别人做最赚钱的现金贷生意的时候,我们没做;在很多P2P同行搞资金池,搞大额借贷,把平台规模做得很大的时候,我们在收着做。我们一直想的是,我们合规的做,顺利拿到备案,然后再把平台卖了,因为这个模式本身是无法持续的,做越大亏越多,不是亏自己的就是亏投资人的。
其实2019年1月份的时候,就有可靠的人士告诉我,监管不会给P2P备案了,只能转型为持牌机构,我就知道这个行业肯定要完蛋了。
现在回想起来,还得感谢我们当初没有什么野心,没有做得太大,合规性和透明性做得相对还不错,投资人能理解我们的做法,才能大概率脱身。
我们私下总结,这个行业真正的“赢家”,是那些自融的人,融的钱拿去做了一些自己能控制的事情,比如投入到房地产,还赚了不少钱;第二类是我们这种做得合规、没挪用钱的,干了几年搭进去一些钱但还算能脱身的;第三类是融了钱去炒股或者做其他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最后血本无归被调查的,或者做了现金贷赚了很多钱,也逃不过被抓起来的命运。
说实话,作为创业者,我们还算是这个时代的幸运儿,不算太糟糕。至少还能够坦然的生活,还是应该感激这个时代。虽然大时代环境不好,但有些决策是自己做的,路是自己选的,公司不从这个方面倒闭,也可能从另一个方面倒闭,不可能每个公司都会成功,也不要埋怨大环境。创业,大概率就是失败的,要么悄悄的失败,要么轰轰烈烈的失败,比起什么也没经历就失败了,这种失败还算有收获的。
选择互联网金融这个赛道创业的确有点后悔,这个行业水太深了,我们这种草根创业者是玩不了的 。但对于创业本身我都不后悔,毕竟也算是一种经历。五年时间能把公司从零做到几千人,融资几个亿也还算成功。现在再让我去搭建一个几千人的公司我是有信心的,无论从公司管理的经验、战略、决策、用人,还是团队建设、公司体系梳理,这几年经历的东西太多了。
经历了这些事情之后,以前对生活、对事情的看法都会变,心态比以前更加平和了,以前输不起,现在创业完了,感觉人生更圆满了,这种圆满不是因为成功,恰恰是因为失败。创业,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吧。
(文中内容和观点仅代表叙述者本人,不代表棱镜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