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大招风,最近关于中科院的麻烦有点多:

先是年初的病毒所大瓜,然后是“天才小学生”造假,都不了了之,刚刚中科院合肥核能所又曝出90多人集体辞职的消息。

中国科研,这是怎么了?

– 1 –

先说说这90多人集体离职的事儿。

根据已经有的报道来看,似乎也不是太复杂,而且看研究院的回复,很淡定,彷佛90多人离职也不是多大的事情。

“他们都是自愿离职的,属于正常的人员流动。”

云淡风轻,波澜不惊。

据悉,核能研究所一共有180个人,走了一半人,搁在哪个公司都是要命的事儿,但是研究所没问题,难道是平时研究很闲?

据悉,这些离职的研究院大多数是博士毕业,并拥有事业编制,研究所因此还空出了70多个编制。

坊间传闻该所员工大面积离职的一个原因是:

“今年院领导上任后改革,降低基层科研人员工资。”

降低到多少呢,传闻是1万多。

普通人可能会觉得也还好,不过现在快递小哥做得好也有这个数。何况这些人是博士学历,搞研究那么多年,搁在BAT哪个也得几十万年薪,如今30多岁一年十万出头,没有福利分房的还要为房子发愁。

另外据该研究院中层干部讲:

“这两年申请不到大的科研项目,没有钱人才就走了。”

说到这里,估计原因差不多也知道了,研究员工资待遇不高,还申请不到项目,没有项目就发不了论文,评不了职称,未来发展堪忧,所以干脆集体离职了。

当然,这都是根据相关人士的信息得出的推测,据说中科院已经成立调查组调查这件事情,估计过几天应该会有官方的结论。

 

– 2 –

中国科研留不住人才?

上面说的是中科院的事,其实不只是中科院,我记得前段时间长征五号发射频频失利据说也是青年骨干人才流失的原因。

至于人才流失原因表面看是房价高、待遇低,青年研究员无心做研究,其实根本还不出在这里。

大家还记不记得两年前航天圈一件闹得沸沸扬扬的事:

具体是航天601所发了一封公文,简单翻译一下就是,我司研究员张小平跳槽了,但是他离职之后我们突然发现没有他整个项目都瘫痪了,直接影响中国登月工程,恳请国家派人让他回来继续研究项目。

这个事情有几个点值得玩味儿:

1、张小平只是个基层研究员,比他职称高的多了去了,为何一个最基层的研究员却关系到整个项目的成败,大家都去搞行政了,科研人员的级别是不是太低了?

2、能影响登月的人才在601所得待遇是12万一年,当他跳槽到民企蓝箭待遇直接到百万,差距差不多十倍,研究所对人才的贡献评价标准是不是也有问题?

3、这么重要的人离职了,当初为何就没有人挽留,而且是过来大半年项目进行不下去才想要让人回来,主要领导懂不懂技术,对待人才的方式是不是值得反思?

级别低、待遇低,有技术也很难受到尊重,人才不流失才怪呢?

后来航天601所回应:当初公文夸大了张小平的影响力,只是为了快点让他回单位脱密,没想到引起了舆论的误解。

其实张小平水平如何,市场给出的百万年薪已经说明了问题,当然张小平的水平也是研究院培养的,培养了人才却留不住人才,不值得反思哪里出了问题了吗?

起码上面说的三点都是实情,恐怕这不只是一个研究所一个单位的问题,而几乎成了中国科研的普遍现象。

 

– 3 –

说起人才流失,最近其实还有一个新闻:中国天才物理学家尹希加入美籍成为哈佛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尹希是个传奇人物:

1984年出生,9岁就考入北京八中智力实验班;

12岁,他又考入了中科大少年班;

17岁,进入了美国哈佛大学,一口气读完了博士后;

25岁,哈佛为他打破百年校规,受聘担任哈佛大学物理系副教授;

31岁,成为哈佛大学物理系正教授,主攻弦理论,成为被国际物理学界寄予厚望的青年物理学家之一;

36岁,荣升哈佛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尹希表示不愿回国,这其实和中国科研没太多关系,毕竟在前沿物理学领域,中国的水平还是不够尖端,即便尹希回来也可能无法开展研究。

而尹希之前也说过,就算回来,也不会一个人回来,可能会带一个团队。

说尹希其实是想引出另外一个群体,就是海外学成回国的科学家,和本土研究员做个参照。

本土的研究员面临的问题是级别低、待遇差以及不太受尊重的问题,那么学成归来的科学家可没有这个问题。

比如我们引入的千人计划、比如施一公、饶毅等回国大牛,他们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呢?

可能就触及到中国科研的痛点了,比如说造假、比如说体制、比如说垄断资源……

点到即止吧。

 

– 4 –

结语

如今的竞争更多的是科技的竞争,我们在太多领域被卡脖子。

这些领域都希望科研人员去攻破,国家给经费、股市给融资、还有全球最大的市场给科研做试验田。

全民寄予厚望,希望科研界能多出活,少出“绯闻”。

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