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按:朋友们编纂了一本中国高校风物的书,要我为之写个序,辞之不果,故聊说几句以塞责。今贴于此,请朋友们观看。2010年4月30日7:06分于成都
从世界历史来看,大学与宗教组织是延续得最为久远、最具生命力的机构。信仰的力量尽人皆知,不劳我来饶舌。而大学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在战火、饥荒、疾病等的轮番肆虐下,还能薪尽火传,垂诸久远。这里面自然有制度承祧的相对正常,乃至其间韦伯意义上的科层制运营,对大学运转不歇的作用,我就不说了。我想说的是,踵武前贤的莘莘学子、继往开来的大师教授、未曾间断的文化遗脉、持续矗立的历史建筑、旖旎可人的风物,是构成一所大学的魅力之所在,只有如此综合的考量才能看出一所普通的大学和很好的大学之间的根本差距。
2008年早春,在中山大学附近喝完早茶,循着校内的小叶榕漫步,到了永芳堂。那里有不少人包括洪秀全的雕像,就是没有我心目中山大学的标志性人物——陈寅恪先生的雕像,我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但陈先生的精神并没有在中山大学绝迹,袁伟时、艾晓明等是其杰出的传承者,胡文辉的两厚册《陈寅恪诗笺释》是其精神的传播者。更令人赞叹的是,陈寅恪先生弟子刘节先生,在那风雨如晦的年月,代老师挨批受斗,并以此为荣,这是多么罕有的一种精神之美,令人永生难忘。
一所学校之所以吸引人,简单说来,就是他们的老师多有趣的佚闻,而少无品不学的丑闻。四九年前的北京大学大师汇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如胡适与傅斯年、顾颉刚等人之间,其教学相长之乐,恐怕是今天许多师生之间难以梦见的。至于高校里面黄侃、刘文典、沈从文等人的佚闻趣事,正好通过众口腾播,展示了北大和西南联大独特魅力。而马寅初、林昭等人追求自由的精神,也使得二十世纪下半叶北大的精神有所承续。人物之外,如北大的红楼、未名湖;武大的东湖和樱花林;现属川大的华西医大之钟楼及西洋特色的建筑,都是一所学校令人流连记忆的核心要件,因为这里是学生们学习生活、谈情说爱的处所。当然真正有特点的高校,其学校的古老建筑、各种纪念性雕塑、藏书丰富而又深具特点的图书馆,自然也是缺一不可的。
与西方一些古老的大学相比,中国高校的差距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别的不说,单是从独特的校庆文化以及对校友情感的吸引上,根本不能比。中国高校的势利,校庆搞成了官商联谊会,加上学校几乎全是公立学校,校友与校方的联系几近于无,因此使得中国高校的魅力大打折扣。每所大学要脱颖而出,除了校园文化、风景设计、有特点之授课外,最重要的是,要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舍此无它途。
2010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