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2 月 24 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强化基础体能训练恶补体能短板的通知》,提出将体能达标作为选拔运动员的前提条件,不达标者不得参加东京奥运会。在《通知》的要求下,中国体育界刮起了 “猛练体能” 的飓风,过去半年,从田径到象棋,从游泳到击剑,各级各项目国家队无论老将名宿还是年轻新秀,都开始恶补体能,而真正到了体能测试时,各种乱象层出不穷……近一段时间,各体育媒体的头版头条新闻总是充满魔幻色彩(如下图):

目前,在各项目全国比赛中已被体测拦住的冠军级运动员有:中国游泳首个金满贯选手、伦敦奥运会冠军叶诗文、世界击剑锦标赛女子重剑团体冠军成员孙一文、世界击剑锦标赛女子重剑团体冠军成员林声、世界游泳锦标赛冠军傅园慧、国际泳联游泳世界杯冠军王简嘉禾、全国游泳冠军赛暨亚运会选拔赛冠军余贺新、世界军人运动会冠军于静瑶……而随着体测的进行,这个 “冠军名单” 恐怕还将不断更新。

不得不说,现在中国体测所带来的乱象,已经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对于游泳项目运动员测试 3000 米跑步,很多网友便讽刺道“谁见过鱼儿在陆地上跑的”。而这些现象也吸引了国外媒体的关注。著名游泳网站 swimswam 就以《中国游泳运动员体能测试引发巨大争议》为题,详细解释了余贺新和王简嘉禾打破全国纪录甚至亚洲纪录却无缘决赛的原因。

虽然体测引起了巨大争议,公众、媒体甚至运动员本人都对其恶评如潮,但与此同时,它也得到了不少体育专业人士的认可和力挺,在他们看来,强化基础体能,可以提升运动员身体机能,也能为专项技战术发挥提供保障,“恶补加练”没有错。持这样观点的既有各个项目的行业主管,也有运动员本人。中国游泳协会主席周继红就直言, “中国游泳要想全面冲击更高水平,必须基础和专项双管齐下,因此这次全国比赛中增加基础体能测试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中国运动员的短板,以提高中国游泳运动员在世界上的竞争力。虽然我国有较多运动员可以在冠军赛暨奥运会达标赛上达到奥运会 A 标,但难的是在奥运会上获得奖牌或至少进入决赛。比赛就要按规则进行,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而近期在全国举重锦标赛通过体能测试的 36 岁老将、奥运冠军吕小军,也对大练体能颇为认可,“通过上半年核心力量和体能的系统训练,这次体能测试我感觉很轻松。腰腹和胯关节核心力量增强,对我的专项帮助很大,挺举上挺环节的稳定性明显增强。”

那么,大练体能和体能测试究竟是对是错呢?其实从体育总局当初发出的那份《通知》来看,它更像是一个指导纲领。毕竟在疫情期间,所有比赛都被取消,运动员的训练也很不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恶补体能短板,不但可以提升运动员的体能素质,还能锤炼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它是有多重意义的。

体能训练没有错,为检验体能训练的效果而搞体测也没有错,错就错在把体能测试作为超越竞技成绩的决定性门槛,甚至测试体能的方式是不甚专业的 “一刀切” 。这看似是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但实际上这不仅难以提升中国运动员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反而会严重影响竞技公平、训练科学以及运动员的培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家体育总局下发的通知中,体能达标测试分为基础体能测试、躯干稳定性和上下肢左右侧力量均衡性测试和板块体能测试。其中基础体能评分标准部分,就有:BMI 、坐位体前屈、 30 m 冲刺、垂直纵跳、深蹲相对力量、卧推相对力量、引体向上、腹肌耐力、背肌耐力、3000 m / 2000 m 测功仪(二选一)。体育总局的要求对标东京奥运会,具体到最近的各类赛事,其实对各项目运动员们的体测内容还是有所区别的。但总局的指导意见之下,各项目在具体执行上却各有不同,有的项目根据自身特点安排了体能训练和测试,并且没有将体测成绩作为比赛的排名依据,但偏偏也有些项目选择了并不符合自身特点的测试方式,并主动勾选了 “地狱难度”。

最为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自乒乓球和游泳、田径等项目。作为国字号队中的金牌之师,国乒男女队同样响应了总局的号召,在 10 月份的全国锦标赛之前进行了体能测试。不过,这次体测除了项目设置符合乒乓球运动规律之外,其性质为达标测试,运动员只有通过测试方可参赛,而测试的成绩并不与比赛成绩挂钩。从训练科学性、竞技公平性两个角度来说,国乒的这次体测都没有引发争议。

而在国乒男女队所有队员均顺利通过体测的同时,游泳的体测则成为“重灾区”。除了体测成绩与比赛成绩挂钩导致许多优秀运动员无法参加决赛之外,其体测的具体项目尤其是3000 米跑也遭到诟病。众所周知,打水的频率和速度对于游泳运动员来讲非常重要,因此他们的手腕、脚腕都非常柔软,在生活中游泳运动员甚至总会出现崴脚的情况。曾有一遍报道介绍,游泳名将菲尔普斯在水中是无所不能的超人,但在陆地上他的运动能力恐怕不及常人,在走路时甚至总会出现摔跤的情况。

相比于在水中的打水,跑 3000 米则非常考验踝关节的硬度、强度,让这些泳池里的“飞鱼”完成 陆上的 3000 米跑的测试,本身就是对游泳项目特点的背离。另外,田径项目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我国百米飞人苏炳添在今年五月份就在微博上笑称,“尝试改项目3000 米,13 分 38 秒,应该是失败了”。在田径项目中,短距离和长距离项目需要运动员拥有截然不同的肌肉类型,即便是“闪电”博尔特也曾表示自己不善于长跑,如果有人和他比赛 800 米,他会直接选择认输。究其原因,短跑运动员的肌肉类型和训练模式,根本就不适合长跑。

其实,对于近期中国体育界的体测风波,中国著名体育产业专家魏纪中就特别指出,问题也许不在整体设计上而是在区别对待之上,“强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没有错,世界上体育界都在这样做,问题在于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和因地制宜的。世界充满了多样性,人与人之间都是不同的。考试只是选拔的一种比较不差的方式,不一定是唯一的方式。”

换言之,体测从来都应该只是一个参考的标准,而绝非关上运动员参赛大门的生死符。体测从来都应该以科学为依据,而绝非一概而论的“一刀切”。面对公众的质疑、对于有悖于常识的乱象,有关部门应该给出一个科学的解释,否则,这又只是一出现代版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的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