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这是一个拿命换钱的时代。

每当员工猝死这样的新闻出现时,都会掀起一波关于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的大讨论。这是一个重大而微妙的问题,我不敢贸然解答,那么我们就先学习一下标准答案吧。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对这个标准答案,每个大学生都应该无比熟悉,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等到他们毕业找工作,面对HR的灵魂拷问“我们加班多,压力大,你能接受996工作制吗?”

这时候他们才能深刻地理解到,美好生活是什么,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意味着什么,以及它们之间为什么会出现矛盾。

年轻的求职者之所以纠结,是因为他们面前只有两个烂苹果。

接受996,拿命换钱。

拒绝996,命拿好,钱没有。

你可以去二三线城市,去小公司,去夕阳产业,去养老单位,不用加班,不用奋斗,但是每年到手的工资奖金比去大厂享受996福报的同学差一大截,几年下去,你们的消费水平、财富总值渐渐出现难以逾越的鸿沟。你愿意吗?

996很惨,但还不是最惨的。

毕业之后能够去头部互联网大厂工作到年轻人,通常是同龄人中的幸运儿。名牌学校,热门专业,甚至读了硕士、博士。

当他们在抱怨大厂996的时候,他们其实有点凡尔赛。因为还有很多同龄人,想要996而不得。或者,他们去的那些公司,有996的工作强度,却没有大厂开出的价码。

比拿命换钱最惨的是,拿命换不到钱。

马云说“996是一种福报”的时候,他的底气也在这儿。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网络上反996的情绪总有一种错位。那就是出事的,引人注目的,总是头部互联网大厂。但是吐槽的主体却不是大厂员工。

大厂员工普遍已经接受了拿钱换命的命运。替他们抱怨、发声的,往往是那些劳动强度也不低,职场环境同样恶劣,但是收入远远低于大厂的打工人。

996不只属于大厂。二三线城市也有职场PUA。

假设职场性价比=收入/劳动强度(包括工作时间、工作压力)。那么,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个惨淡的现实,去大厂996已经是当下中国社会能够创造的性价比较高的就业岗位了。

钱多事少离家近,终究只是梦想。

前些年,说起考公务员,主流舆论的姿态还是“浪费人才”“浪费生命”,去考的人也多少有点不好意思。这几年,风向变了。现在年轻人管考上公务员叫“上岸”。体制外苦海无边,进入体制才能体体面面做个人。

我想起一个调侃阿里P7的段子:

图片

不知道谁写的,非常刻薄,非常不全面,但是高度概括了这个时代的精神特质。

高晓松、许巍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远方的田野里冒出来一个靠脸吃饭的丁真,小镇做题家立马愤怒了。为什么?他们不是嫉妒丁真过得太好,而是愤怒自己过得太烂。

当一代年轻人把马云从“爸爸”神坛拉下来,贴上“冷血资本家”的标签打倒在地时,他们不是受到了马云实质性的伤害,而是在发泄胸腔内的无名怒火。

我们明明这么努力,为什么只能争一个拿命换钱的资格?

假如说“为什么”是可以形而上学的问题,那么“怎么办”就是一个切实而紧迫的问题了。

大家都去考公务员上岸吗?公务员只负责分配财富,不负责创造财富。

隔三差五揪出一个马云来斗一斗?似乎也无济于事。

有价值、有尊严的劳动如何成为可能,大概是未来十年中国社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坦白说,我还不知道正确答案。但是这个问题已经越来越迫切了,而且历史早就给出过一些明显的错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