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春晚的语言类节目历年来都是性别问题的重灾区,但像今年这样男女同踩一脚的局面,也是相当罕见了。

在春晚舞台表演饭局笑话

有网友评价说,今年春晚的小品跟集邮似的,要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针对女性的羞辱一网打尽。

比如,小品《开往春天的幸福》一上来,就是对女性不加遮掩的外貌羞辱。包贝尔和贾冰饰演的高铁列车员,见面聊起了贾冰前女友的事:

“我听说我嫂子长得可漂亮了。”

“你看过她卸妆啊?没眉毛!”

img

这一句描述还不够,贾冰扮演的乘务员继续描述道:“她坐我对面在吃饭,那灯一照,拿双筷子,我以为伏地魔呢!

整部小品中,“伏地魔”的字眼陆续出现了好几次,没有前后铺垫,或者其他含义,就只是单纯地将这样一个著名的丑陋反派形象,扣到了一位没化妆的女性头上,并以此为乐。

但是,有多少人被逗笑了呢?

通过夸大女性卸妆后的容貌改变,来实现戏剧冲突或制造笑料,类似的桥段我们已经见得够多了,此前遭遇网友们口诛笔伐的全棉时代的广告即是如此。

img

全棉时代的广告被指侮辱女性

这些例子都在传达一个简单粗暴的观念,即“化妆的女人美,素颜的女人丑”。但对女性来说,这并不是一个美与丑的选择,而是在男性凝视下以不同的方式被打压与攻击罢了 :

不化妆,“邋遢”“黄脸婆”“活该单身”的闲言少不了;化了妆,“太浓了”“虚假”“纯属浪费时间”的碎语同样层出不穷。

更离谱的是,被列车员们称作“伏地魔”的嫂子的演员,是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风情万种的倪妮??

不得不说,当看见被多次嘲讽“伏地魔”“没眉毛”的倪妮,在节目中想方设法、好声好气地希望追回外表憨厚、且自称“美男子”的贾冰时,我浅薄的爱情观和价值观还是遭受了一些冲击。

img

而小品中对女性的无差别羞辱还在继续。倪妮与贾冰饰演的角色,在小品中发生了这样一段对话:

“老爷儿们不得有自己的事业啊,不得挣钱啊。”

“那挣那么多钱干啥啊?”

“干啥?那不得给你们女的买个包、买个貂儿,买个好吃的养养膘,满足一下你们的小傲娇吗?”

得,就差把女人就是虚荣、拜金、矫情、贪吃、爱作怪给念出来了。

但即便如此,仍有不少辩解的声音,说着“现实不就是这样子的吗”。是的,现实中我们的确没少听过相似的刻板印象言论,但幽默不该是对现实的生搬硬套,幽默的一大功能是对现实的解构与讽刺,其背后的价值观,应该是经得起考验的。

在这些小品中,幽默带来的反思与挑战世俗观念的反讽力量从一开始就不存在,呈现给大众的,只剩下蹩脚的戏仿和挖苦。

img

我愿意称之为“饭局笑话”,只要几个男人坐在一起,几杯酒一碰,对女性的评价与取笑就能脱口而出,并激起一片奉承与共鸣——不需要任何精巧构思,也不用管被取笑的女性是否在同一张桌上。

要是有女性“较真”,就破坏了饭局的气氛,不明事理;对春晚小品发表了同样反对意见的女性,可能也会被指责:“阖家团圆的时候,就你事多!”

小品的最后也呈现出一片团圆景象,贾冰饰演的列车员说:“大年夜,我收获了爱情!”

可我更想问,你是如何收获到的?或者让我们也现实一点地问,这样一个外貌事业双成的女性,死乞白赖要跟你和好,到底图你什么?

图你自信?图你工作稳定?图你情商低?图你张口闭口的羞辱与贬损?

小品中并未提供更多的人物故事背景,情从何起我们也很难得到答案,失去了这些铺垫,角色变成了两个空洞的符号,只会为现实中的成见添砖加瓦。

img

微博上关于小品的热搜,依然只聚焦女性的外貌

被身材羞辱的男性

看完《开往春天的幸福》后,我已经怒火四起了,没想到接下来的小品《每逢佳节被催婚》,直接掐灭了我的怒火,只剩下一肚子郁结的怒气,想骂都没力气。

这则催婚主题的小品,一开始就借父母之口,喊出一幅惊世骇俗的对联:

“闺女今年二十八,一人挣钱一人花,来年闺女就二十九,干脆找个男朋友。横批——”

“——单身是狗!”

img

“单身狗”这一网络流行语,最早在2011年出现时,常被用来自嘲,之后逐渐发展出了浓烈的负面色彩。

但我实在没想到,10年后,这个词会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一部呈现给全国观众的小品里,没有任何语言上的修饰, 只是简单的、直白的侮辱。

朋友说,她陪家人一起看春晚,听到这句话,脸都绿了:

“回家这几天,我被各方亲戚催婚了不知道多少遍,都搪塞过去了,没想到看个春晚还是没逃过。合着我们这些独自回家过年的人都是狗啦?牛年大吉,我们‘狗’不配是吗?

而比起春晚历年小品,这一部还有个“出格”之处:它把男性也“拖下水”了。

小品中的龙龙,性格温和,貌不出众,肢体语言总是显得局促而不安。他作为工具人,在小品中的作用,似乎就是被女方父母无情地进行外貌羞辱与身材羞辱——“你也不能整个‘气囊’回来吧!”“以你这个‘姿色’,‘优秀’有点过分了吧?”

img

以及,在任嘉伦饰演的正牌男友光鲜出场时,沦为被对比的存在。

img

如此设计,让我想起往年的小品《女神与女汉子》,里面同样对贾玲和瞿颖的身材外貌进行了对比。

我不知道电视机前的男性,有多少在看到这一段时会感到被冒犯,以及这种被冒犯感,有多少会转化为向内的思考。如果你的确因此而感到不适,下面有两点我在实际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想法,以供参考:

第一,被恶意对比、被羞辱并不是你的错。我希望你能和我们站在一起,反抗这种对个体的无端羞辱。

第二,这种不适感,可能是一直以来,女性在观看文娱作品时经常能感受到的。 如果你未曾撬开性别的大门,眼下的不适感或许是一个机会,让你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与在社会中的位置。

然后,你可能会走出“阳刚之气”的迷障,意识到,父权制压迫的,是所有性别与所有人。

img

此外,这则出现在春晚上的小品或许还传递了一则讯息,即在性别观念止步不前之时,当针对女性的刻板笑话已经被重复滥用,编剧求新的方式,很有可能就是将相似的炮火,对准男性。

写在最后

看完两个小品后,朋友痛心疾首,问我:大过年的,我为什么要看春晚来羞辱我自己?

对此,我只有回一个尬笑的表情包。

我和她一样,早早经历了性别意识的觉醒,日常的冲浪与交友,都建立在性别友好的诉求上。正因如此,当我们返乡,久违地看到面向更下沉的受众群体的综艺作品时,往往会因为其中性别观的巨大落差而震惊,甚至惶恐。

当然,我们可以选择彻底不看,眼不见心不烦。

但我仍然觉得,要看,必须看。

市场是与观众的反馈相辅相成的,如果不看,不指出其中错误的性别观,只会放任春晚小品与性别平等的诉求背道而驰。

而这些性别观念影响的,将会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爷爷奶奶,我们的亲戚长辈, 我们的弟弟妹妹及其他小辈,并最终作用在我们的头上。

如此,我们也会离性别友好的世界,更远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