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闾丘露薇 | 评论(1) | 标签:世博, 志愿者, 大学生

到现在为止,世博园內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志愿者.一来人数太多,在园区內走几步就会看到他们,二来他们的被依赖程度太高,来自求助的观众,甚至是管理方。

觉得他们太辛苦,烈日下暴晒,早出晚归,七点多就要出发,好几个晚上,快十二点了,吃完晚饭回酒店的路上,看到他们乘坐的世博巴士,那些年轻而疲惫不堪的脸,透过车窗,看得让人心疼。

观察了一个多星期,好像讲讲这些志愿者。

园内採取的是人海战术,让观众隨时可以得到志愿者的帮助。但是有必要同一时间,这么多的志愿者出现吗?很多地方,每隔几米就是一个志愿者,就连新闻中心的入口,一边一个保安足够检查证件,结果却要各加一个志愿者。新闻中心的电梯转弯口,楼道内,也有志愿者值班,我不知道他们的功能到底是啥,安保还是提供问询服务?对我来说,更担心这样的消耗,还有一百八十多天,大家这样下去还能坚持多久。

不过最让我关心还是志愿者的工作范围到底是哪些?

星期一早上在中国舘门口,香港的一个电视臺摄影师和一个志愿者发生衝突,结果摄影机被志愿者打坏了。事缘这名摄影师走到排队人群里面拍摄,中国舘的工作人员让志愿者去劝阻拍摄。见摄影师不聼,志愿者就动了手,拍了一下摄影机。爭执之中,其他香港记者赶来,这名志愿者情绪激动,又拍打了一下摄影机,而这个过程被完整的拍摄了下来。

对错,大家自有评説,我要追问的是哪些负责中国舘安保的人员。维持秩序,本来就是安保人员的职责,而且这是专业,同时有一定风险的工作,推给没有接受过这方面训练的志愿者,对吗?在事情发生之后,把责任全部推到这个志愿者身上,公平吗?

从志愿者第二次拍打摄影机的行为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控制情绪能力不高的年轻人,事实上,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几部摄影机,要求一个年轻人保持冷静也不现实。我现在担心的,是遭遇了这样的事情,这名志愿者不要遭到学校或者其他方面的处分,也不要因此而增加太大的心理负担,毕竟对於这名年轻学生来説,这只是一个教训,不应该让他付出太大的代价。

我也希望,透过这次事件,有人会反省一下,把这些毫无经验的年轻学生推到衝突的最前綫,是否是负责任的做法?所谓志愿者,只不过是愿意拿出自己的时间来无偿做一些服务別人的事情,他们不是廉价劳工,他们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当出现问题的时候,他们同样需要保护,而不是让他们独力的承担责任。

北京奥运,志愿者不单单弥补了主办机构人手不足的问题,志愿者本身也有不少的收穫,对於年轻人来説,这些是宝贵的人生经验。同样的在上海世博,相信不少志愿者也希望,透过这样的经歷,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

虽然他们任劳任怨,或者说他们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但是应该有这样的常识,志愿者不应该成为站在最前沿的人,他们也不应该直接面对衝突,他们只是协助的角色。当观众进入世博园的时候,有问题其实不应该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志愿者,而是应该是哪些拿工资的各类工作人员,因为这是他们的本职工作。

志愿者是非常可爱的,儘管他们不要求回报,但是不管是观众,还是管理他们的人,以及要求他们配合工作的人,都需要给他们最起码的尊重,这样,才能够让这些年轻人形成尊重他们的习惯,不然,在微笑的背后,是对於这个社会的失望还有沮丧,如果这样的话,未来,如果他们当中的不少人成为了公务员,他们又如何会想到,要去尊重別人?

我还记得第一天到上海去领记者证,过程当然一点也不顺利,当耐心耗完的时候,有的记者免不了要给那些负责发証的志愿者一些脸色。其实只要静下心来一想,问题到底出在那里,就会觉得,向这些年轻人发脾气其实很傻。

那天一名相熟的官员一直在现场,他说,他是来给大家骂的,不想大家把气撒在那些志愿者的身上,毕竟那些都只是学生。这些志愿者算是幸运,因为很多时候,志愿者变成了挡箭牌。

闾丘露薇的最新更新:
  • 不应该被遗忘的那些人 / 2010-04-30 08:19 / 评论数(30)
  • 世博 / 2010-04-28 23:16 / 评论数(8)
  • 怎样的影响力 / 2010-04-22 16:48 / 评论数(13)
  • 梁文道司徒薇:从反高铁看跨境正义 / 2010-04-19 12:33 / 评论数(7)
  • 灾难中的媒体 / 2010-04-16 16:09 / 评论数(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