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项栋梁
《经济参考报》今早发出一篇【网游是精神鸦片】的报道,相关公司股价应声而落,一个小时内蒸发掉超过4000亿市值。
嗬!媒体的影响力这么大了吗?如果有人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这篇报道能产生这样的效果,最根本的原因是市场把它解读成了政策强力监管介入的信号,以为是上面通过媒体放出风声,先制造舆论氛围,再重拳出击。
之所以会有这种过度解读,一方面是因为当下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
滴滴前不久被全面下架,教育培训行业紧接着又被“扫黄打非”,各行各业都处在风声鹤唳的紧张状态,生怕监管落到自己头上。这时候有点风吹草动就搞得人心惶惶。
另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参考报》他妈是新华社,而新华社是Top3的中央媒体。
很多不懂行的人把它和新华社等同起来,还有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编辑转发报道时直接说是新华社的观点。这可差远了。讲实话,如果上面真要放风出来制造舆论,根本不需要这么含蓄。难道是新华社人民日报叫不动吗?
在这个案例里,媒体的影响力是借助其官媒背景身份,以及公众所脑补出的背后政策监管意志来实现放大的。那根本不是媒体自身的影响力,更不是随便哪家媒体通过【重磅报道】能产生的影响力。
实际上,当前媒体的影响力可以说是低到了尘埃里。
当下媒体(包括官媒和市场化媒体)社会影响力的低下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对公权力的主动舆论监督几乎为零
我们在媒体上看到的贪污受贿、作风不正、失职渎职的报道,要么是当事人已经被查处落马媒体再落井下石,要么是集中整治行动里抓几个典型,要么就是已经在网络上曝光早就人尽皆知的事情。总而言之,主动监督是基本不存在的。
二是媒体对重大社会话题的报道不再提供信息增量
为什么现在的网络热点话题那么多反转?因为传来传去好几天都还是网络信息,大家不能在第一时间看到经过记者调查核实的可靠信息,因为媒体都在网上跟着吃剩饭。
记得我当年做记者的时候(2013年前后),报社还有专门的爆料电话可以倾听读者声音,持续给记者提供调查报道的独家选题。当然,那时大家也会在网络上找选题,但那只是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题目”而已,报道的内容都还要靠记者去联系当事人、去实地采访得来的。
而现在,记者对社会热点话题的报道大多数时候全靠网络公开信息来整合完成,或者说,做这些报道很多时候根本不需要记者,只要新媒体编辑就够,反正基本不做采访。甚至连专家观点都不采访了,直接去专家微博、朋友圈截图展示观点。
媒体不能提供信息增量,公众自然也就没必要关注一篇报道到底是哪家媒体发的。反正各家媒体能看到的信息都差不多,那除了几家央媒,其它的影响力也就跟民间大V没啥区别了。
三是媒体很难再去设置议程引领社会讨论
公共媒体的社会功能里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叫【议程设置】,也就是由媒体的报道和评论来发起和引领社会讨论,但现在,这个功能已经基本作废了。到底是被打断了腿还是自废武功不好说,但从结果来看确实是废了。
设置议程的功能一方面被上收到了政府手上,另一方面被下放给了网络舆论和互联网平台,处于【野蛮生长】和【资本定制生长】的混合状态。
今天这篇对网络游戏的报道看似是媒体引领了社会讨论,实质是媒体背后被想象出来的监管力量引领着社会讨论。如果没有互联网监管和教培监管的大议程在前,《经济参考报》的这篇文章根本砸不出几朵水花来。
基本常识写在最后
媒体影响力的丧失或许是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势所趋,但进展如此之快,跌落如此之深,并不是没有主观原因的。
总而言之,当下媒体的一篇报道能对市场和社会产生这么大影响,纯属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