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 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文章《不用“yyds”“绝绝子”就不会说话了?| 每日快评》,强烈谴责现在流行的网络流行语和表情的使用,认为这些内容的频繁使用会让人失去思考和表达的能力。紧接着,9 月 3 日,“央视网青年”在微博谴责“伞兵”被当做骂人的谐音梗,侮辱了伞兵这一光荣和值得尊敬的职业。
一时间,网络流行语代表的黑话、缩略语等成了不好好说话的代表,甚至还被认为污染了中文语言。事实上这也不是网络流行语第一次被谴责了,早在 6 月份微博就有过对于网络用语泛滥的讨论,很多人不满 yyds(永远的神)、ssfd(瑟瑟发抖)、绝绝子在内的各类稀奇古怪的网络缩略语的滥用,呼吁正常说话。
而要讨论这个争议,我们需要搞清楚一件事——到底为什么大家会喜欢使用各种缩略语?以及,缩略语还有 emoji 表情,真的会污染语言的正常使用吗?今天的封面文章,我们找了一些媒体的讨论,来回答这些问题。
网络缩略语来源于亚文化的自我认同,还有对权力的反抗
事实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流行语,网络流行语也不是什么新鲜事。80 后熟悉的菜鸟、美眉、斑竹,90 后熟悉的打酱油、神马、你懂的等,有些词还在用,有些词早就消失了。而发展到现在的 yyds、nbcs 等,和以前的虽然有些不同,但是也都是属于同样聊天的小伙伴会懂,但是别人不一定懂的那种,也就是说,这些词一般是小圈子用来沟通的暗号。“南都观察家”对此有过详细的讨论。
| |
南都观察家 YYDS: 面对年轻人的网络“黑话”,不必如临大敌
除了自我认同外,“燕京书评”的文章认为,这些老一辈看不懂的网络流行语,其实跟历史上一直在流传的“黑话”是类似的,除了用来小圈子内交流之外,也是一种对权力的隐秘反抗。
| |
燕京书评 江湖黑话、学术术语与网络流行语:语言的污染,还是隐秘的反抗?
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当下中文互联网本身的问题。正如“中产生活观察”所说,当正常的表达会带来危险的时候,人们就会使用一些替代方案。不让说傻逼,自然就有了“伞兵”。
| |
中产生活观察 作为时代症候的“梗”,是门槛也是反抗
而作为小圈子话术的流行语为何会大规模泛滥使用,这在我们上篇讨论流行语的文章《缩略语污染中文的讨论中,不要忽略媒体在其中的推波助澜》中有明确讨论,媒体和广告商在推动网络用语的流行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它们的宣传让这些词语被大众所熟知。
对于不停发展的语言来说,表情和缩略语是正常现象
很多人觉得流行语的滥用会污染中文,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当一个流行词语被滥用的时候,已经距离它的消失不远了。比如每年春晚上会说的那些年度流行语,之后可能就很少再看到这些词语了。对此,“独自瓦舍”的文章认为,很多流行语会自行腐烂,还达不到对汉语的污染。
| |
独自瓦舍 【语文案例】网络用语的生命力
回归到语言的衰落和污染,上文推荐的“燕京书评”的文章也有讨论,在作者看来,黑话这种小众语言很难获得影响力,其实很难真正污染语言。
| |
燕京书评 江湖黑话、学术术语与网络流行语:语言的污染,还是隐秘的反抗?
“澎湃新闻”就网络黑话和语言衰退的问题采访了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教授王弘治。在解释了通俗意义上的语言污染的形式之后,他认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直在变的,有新的形式是很正常的。
| |
澎湃新闻 互联网“黑话”败坏了语言?
“新华每日电讯”的文章同样也批评了 emoji 表情的滥用,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参考“利维坦”的这篇讲述表情发展的文章,语言从有标点符号到有了表情符号,其实是让语言描述变得更准确的过程,并不是所谓的语言退化。
| |
利维坦 谁发明了表情和情感符号?
“新华每日电讯”的文章里还提到了流行语造成的“失语症”问题——离开流行语便不会说话了,还给出了一些解决失语症的建议比如多读书、少看视频和脱口秀、多用生活语言表达等,但是除了第三个建议外,前两个其实跟网络流行语没什么关系。因为即使不说流行语,如果你不看书不学习的话,本来也不会有什么表达。
正如同“独自瓦舍”的文章里所说,“只会用流行语表达的失语状,对应的是使用者苍白贫瘠的精神生活,也不是禁用几个词几句话就可以解决的。文化是肉,语言只是一层皮,你用什么样的语言去定义生活,生活对你就会有什么样的反作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