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坡

孙卓事件,网上已经讨论了很多天,一波三折,不少人情绪激昂。

我看下来,发现大多数网友的价值观是正的,大家痛恨人贩子,呼吁“买卖同罪”,希望从源头斩断拐卖妇女儿童的邪恶之手。

只不过很多讨论明显跑偏了。太多的口水围绕着孙卓的表态而泼洒。孙卓表态要留在“养父母”家,说“若养父母被判刑会生气”,一群网友跑过去骂他、教训他。孙卓又表态“愿意到深圳上学”,很多人表示欣慰,但还有一些人继续表态“不喜欢这孩子”,怀疑他贪图亲生父母的“优渥条件”。

说起来,某家媒体带了一个很坏的头。孙海洋带孙卓回湖北监利老家认亲当日晚,这家媒体的记者就采访孙卓,双方对话如下。

记者:话说你担心你那边父母被抓吗?

孙卓:应该不会。

记者:害怕吗?有考虑过如果真的被抓了怎么办?

孙卓:那我会生气吧。

image

一个年轻人,突然发现从小养育自己的父母不是亲生父母,而是“买孩子的人”(这算是中性称呼吧),姑且不论他的道德品质、认知能力如何,他至少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这天崩地裂的事实吧。当他的世界正处于剧烈摇晃之时,面对如此来者不善的问题,他该如何作答才能让广大网友满意呢?

我怀疑,记者这样套话,就是奔着流量去的。该媒体把“孙卓:若养父母被判刑会生气”做成标题,果然也起到了“一流”的传播效果。但这些都是带血的流量。

遗憾的是,这些操作顺利地“引导”了舆论,左右了讨论的方向。哪怕反对网暴孙卓的人,也得加入战团,在泥塘里打滚。

孙卓事件本是一起格外有意义的公共事件,活活变成了一场吃瓜闹剧。“喜欢孙卓”“不喜欢孙卓”,轮得着你们表态吗?在这起事件中,孙卓的身份是纯粹的受害者,他不是评论员也不是法官。我们关心孙卓,跟他招不招人喜欢毫无关系,只因为他是我们的同胞,是这个社会的公民。我们也不需要为孙卓的品格辩护,进入这个议题就上当了。

法律该当如何惩治孙卓的“养父母”,与孙卓的态度无关。如果一个社会需要被拐卖的孩子为拐卖现象负责,那该是多么荒诞。而事实上,很多人言辞激烈去批评孙卓的时候,就是默认了假如孙卓不能如他们预期那样与“养父母”一家断然决裂,那么就形同帮凶。多么蛮横的逻辑啊。

这年头,公共议题沦为吃瓜话题,几乎已成为普遍趋势。每起事件出来,很多人第一时间就去选边站队,列阵厮杀,一会感动一会愤怒,一会事件反转觉得自己被当猴耍了。如果一开始不把自己代入猴的角色,没人能耍得了你。

像个负责任的成年人一样讨论公共议题,真的很难吗?你只需要跳出东家长西家短、喜欢谁不喜欢谁的吃瓜思维就可以了。

比如邓飞在《孙卓们被拐背后,潜伏多少条社会治理乏力暗线?》一文里写到,2007年孙卓被拐的时候,深圳的治安和治理是怎样的:

海洋跑去派出所报警,警察说儿童失踪24小时才能立案,家长先去找。警察吐槽说深圳2000万人,只有两万警察,每天接案两万多人次,不可能每一个案子都出警。

海洋一直记得,六天后,他才收到立案通知书,才有警察出来查案。当年的派出所对儿童被拐立案往往心生畏惧——拐卖案行事隐秘,跨地区转运,很难破案,如不能破案又将影响年度绩效考核,且办案经费得不到保障。

这些年来,中国社会的治理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孙卓案件就是在公安部开展的“团圆行动”中侦破的。但过去的问题需要反思,今天的问题需要正视。

我们之所以还忧心忡忡,当然是因为整个社会的文明水位还没有抬升到我们期待的水平。比如许多拐卖案件中共同暴露的“办户口黑色产业链”就还没有得到全局性、系统性的清理。

关注孙卓事件,而不要过度关注孙卓这个人。孙卓是孙海洋一家的伤口,孙卓事件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伤口。孙家的伤口,留给他们自己去舔舐。社会的伤口需要我们共同面对。记住,一个良善的社会绝对不是吃瓜吃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