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时间回到40年前,谁也不会想到有一天中国会为「低生育」、「人口零增长」、「负增长」而烦恼。

可是2022年初,「人口零增长」绝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2022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1年人口数据,引起了广泛的担忧。

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末全国人口141260万人,比2020年末净增长了48万人

image

◎1950年至2021年人口净增长变化。图片来源:勾股大数据

净增长,指的是出生的人数减去死亡的人数,实际增加的人数。

48万这个净增长数字,已经是中国自1962年以来最少的,也是60年来首次自然增长率下降到1‰以下。

这意味着,中国已经逼近了人口「零增长」。

这还只是总体人口的情况,实际上,中国男性人口目前已经出现了负增长。

2021年末,女性人口有68949万人,男性人口有72311万人,而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结果,2020年末,男性人口总数为72333万人。一年的时间,男性人口负增长,减少了22万人。

负增长的「敲门声」已经响起,而这还不是唯一令人担忧的。

真正令人担忧的是,中国人口净增长下降的态势呈现出「断崖式」的下跌。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62年至1999年,中国人口每年净增长1000万以上;而2000年到2020年这20年,除了2012年在1000万以上,其余19年都在百万级,但从未下降到一百万以下。

虽然人口增长率在持续下降,但并没有出现断崖式下降的情况。

然而,从2018年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

2018年人口净增长530万,比2017年减少了200多万,而2019年又进一步少了60多万(467万)。到了2020年,净增长数字(204万)还不到2019年的一半,而2021年只有2020年的四分之一。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原新教授认为,相对于14亿人口基数来说,2020年204万的净增长率就已经算是「零增长阶段」。

而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翟振武教授,通过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发现,早在2010年,中国就已有8%的县级行政区人口出现负增长。

中国人口从正增长、零增长到负增长的速度之快,超过了专家的普遍预期,也远远超过了世界平均速度。

一般来说,人口增长率下降,国家会进入老龄化社会,而老龄化社会分为老龄化深度老龄化超级老龄化三个阶段。

image

◎图为各国65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地图,颜色越深意味着老年人越多。一般来说,65岁老年人占人口的7%-14%就是老龄化社会,占14%到20%是深度老龄化社会,占20%以上是超级老龄化社会。图片来源:Wikipedia

从老龄化社会到深度老龄化社会,欧美各国基本需要50年时间,其中,法国用了140年。而从深度老龄化到超级老龄化,一般需要30年时间。

但按照联合国公布的中等变量预计,中国从2000年到2025年,只用25年就会从老龄化走向深度老龄化,而在2035年将会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步日本的后尘(关于日本的人口问题,参见《再过283年,日本人将会消失》)。

image

◎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变化趋势。图片来源:新京报

目前看来,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社会的加深,已成定局,未来很难扭转,挑战也还在后面。

这些挑战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退休金暴增。

要知道,中国生育率最高的时代是1962年到1975年。这14年中,每年出生人口都超过2000万,净增长也都超过1300万,大约有近3亿人。

这也就意味着,从2017年开始,1962年出生的女性就进入了退休年龄,而到2022年,所有1962年出生的人都步入了退休。接下来的14年,一直到2036年,每年都会有几乎同样多的人退休。

image

◎2017年时的中国人口结构,能够清楚的看出随着时间推移,当时45到59的大量人口将很快步入老年。图片来源:Wikipedia

于是,这些原本负担退休金的社会中坚力量成为领取退休金的力量,而要负担他们退休金的年轻人却逐年减少(参见我们的文章《不生育的,退休后只能领取最基本的养老金?》)。

因此,年轻人的生活负担也会越来越大,生育愿望就更低。

第二,经济体量缩小。

由于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老年人,消费的人口也越来越少。老年人普遍消费愿望低,很少需要买房买车,很少去商场和电影院。

而当独生子女一代成为中间力量,需要交纳更多的税或通过其他形式提供退休金,如果结婚,还要赡养双方父母,他们的消费愿望也会降低。

于是,整个社会的需求面降低导致经济活力无法保持,经济体量缩小,工厂、电影院、商场等等都会减少,工作岗位也会因此减少。

这一切作用于年轻一代身上,竞争会更为激烈,生育愿望又会更小(参见我们的文章《在中国,生育一个孩子的成本有多高?》)。

第三,人口寿命增长。

在1920年,全球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而2020年,全球平均寿命已经达到70岁以上。就算寿命增长速度在未来逐渐放缓,至少仍可以肯定,目前步入老年的一代人会比他们的父母一辈活得更久,相应的,他们领取的退休金也会更多。

image

◎从1770年到2018年世界各地区人类预期寿命增长变化趋势图。图片来源:Our World in Data

第四,人口红利丧失。

中国的人口红利,主要因为劳动年龄人口足够多。

中国经济的崛起,成为「世界工厂」,除了因为开放市场,主要原因就是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庞大,人力成本低。

截至2020年,中国15到59岁人口为8.94亿人,未来十年这个数字会相对平稳。但是,到2030年,劳动年龄人口会显著缩减。

翟振武预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2030年大概还会有9亿左右人口,但到2047年就只有8亿,到2098年只有4亿。

image

◎2016年的研究显示的劳动年龄人口变化趋势,黑线为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红色为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字。图片来源:Business Insider

相较之下,21世纪中后期,东南亚、拉美和非洲的人口会继续增加,维持住人口红利。

另一方面,与世界相比,中国人口负增长会提前很多。

根据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的报告,全球人口将在2064年达到峰值97.3亿,然后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而如果中国在2022年就开始负增长的话,会比全球的脚步早43年。

这意味着,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上,中国会越来越小。

据估算,到2100年,中国人口总数会降到7.254亿人,占全球的8.2%,而现在中国人口是世界的19%。单就人口数据而言,中国对于全球重要性逐步降低是大概率事件。

image

◎2020年世界生育率地图,紫色、红色为高生育率国家,黄色和绿色是中等生育率国家,蓝色为低生育率国家。图片来源:Wikipedia

除了上述四个挑战以外,还有很多可能面临的挑战。

比如,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导致观念转变,更多人追求丁克或不婚。还有,女性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独立女性选择不婚不育或晚婚晚育。

想要避免这一切发生的可能性很低。因为就算从现在开始鼓励生育,生出的孩子也要到了20年后才会步入社会,无法解决未来20年的问题,何况鼓励生育在目前很难见效。

实际上,过去人口学家曾普遍认为,在结束一胎化政策以后会出现一个婴儿潮,但目前看来并未出现。

即便在未来几年真的出现了婴儿潮,但以目前社会结构而言,人口素质反而会普遍降低,这是由于目前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普遍越不愿意生育。

人口问题,始终是一个社会最为根本的问题,也是一个自然发展的结果。人口数量或人口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伦理等等几乎所有方面,而对人口的干预注定牵一发而动全身。

早在1953年,中国人口学家、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就提出要控制人口,当时中国人口突破6亿,并学习苏联鼓励生育。

结果,马寅初在1950年代末受到批判。直到20年后,中国人口达到8亿,政府开始实行计划生育

在1970年代初期,对于生育的限制是柔性的,主要口号是「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直到1973年,才提出「晚、稀、少」,即晚生、不超过两个与间隔三年。

1970年代对人口增长的恐惧有情可原。当时,全球都将人口的增长视为洪水猛兽。

1968年,生物学家保罗·艾里奇(Paul R·Ehrlich)出版了《人口爆炸》一书,影响广泛,这本书预言1980年代全球就会因为人口暴增而出现饥荒。

这样的论调在当时十分普遍,因此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计划生育。

韩国在1960和1970年代也提出「两个正好」的口号,并为民众提供免费节育手术,最后,在1990年代末,韩国停止了计划生育,目前韩国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老龄化问题。

事实证明,不管实不实施计划生育,世界各国在20世纪末都没有发生人口爆炸,相反,各国都出现了增长放缓的现象。

即使是伊朗和沙特阿拉伯这些中东国家,其生育率也在1980年代开始下降,甚至连非洲国家也多数如此。

image

◎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和阿联酋的妇女平均生育数量都在1980年代左右开始持续下降。图片来源:世界银行

人口不但没有爆炸,反而增速放缓,原因有很多。如全球经济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上升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优生优育,避孕措施的普及(1960年后)使得意外怀孕减少,婴儿死亡率的下降使得人们不再通过多生来保证存活率,农业不断革命使得粮食足够养活更多人口等等。

这些情况的发生,都是人们在1960年代想破脑袋也想不到的。

实际上,恐惧人口暴增,粮食不够由来已久,从马尔萨斯到马寅初,再到计划生育,都是这一恐惧的现实投射。但从1800年代开始,世界人口的确一直在暴增,但谁也没料到粮食产量比人口增长得更为迅猛。

人类总是能在危难来临前轻轻一跃,解决问题。这依靠的从来不是规划,而是各领域的自发发展所促成的不断现代化。

image

◎图为「马尔萨斯陷阱」,即马尔萨斯提出食物总是算术级增长,人口总是几何级增长所导致的困境。马尔萨斯认为一旦人口达到一定数量,粮食就不够养活人口,于是社会出现战争、饥荒等事件以调节人口。在农业社会,马尔萨斯陷阱有一定道理,但工业革命后,人类就跳出了马尔萨斯陷阱。马寅初的想法与马尔萨斯类似,都是希望用人为干预手段调节人口。图片来源:Wikimedia

这就是所谓的「计划赶不上变化」,也是「生命自会找到出路」(Life will find its way out)。

戏剧性的是,就在1972年,中国人口净增长已经开始下降,增长开始放缓,但从1973年开始计划生育政策却越来越严格。到了1982年开始强制进行一胎化。

这实际上加剧了人口增长率降低,加快了断层的出现,而且,从另一个方面看,计划生育政策并不是对于所有人都有效,富人和农村人口仍然倾向于多生,实际上抑制了中产阶级的人口,加重了贫富差距。

2015年秋,35年的一胎化政策彻底结束,政府开始鼓励生育二胎,6年之后,又放开了三胎。

这是未雨绸缪,但也是亡羊补牢。

不幸的是,历史告诉人类,未来不可预测。这就如同1970年代的中国人,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半个世纪后中国人口会负增长。

而人类的知识越多,实际上就越无法预测未来,因为今天所获得的知识将改变明天,明天的知识会改变后天。

这是一个痛苦的悖论。

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也有好处,就是今天所遭遇的人口问题,在未来也可能由于某些无法预测的变故迎刃而解,就像当年的「人口爆炸」危机一样。只是,以今天所掌握的知识来看,中国人口的发展在未来不容乐观。

因此,越是回顾历史,越是提醒当下的人类学会谦卑,避免理性的自负和「一刀切」。

同时,历史还提醒人类,没有人能提出完美的决策,只有让不同角度的各方意见发挥作用,才能产生较为理性的决策。

而粗暴的方式,最终带来的,只能是粗暴的结局。

参考资料

梁云风:人口负增长,压力恐超想象. 正和岛. 2021-12-02.

陈丽媛:全国人口出生率再创新低,影响几何. 中国新闻周刊. 2021-11-18.

如何正确看待今天的人口困境. 虎嗅APP. 2022-01-04.

2021年全球人口趋势分析报告. 投资数据库. 2022-01-15.

2021年GDP同比增8.1!全国人口增加48万. 新京报. 2022-01-17.

2021年人口增长仅48万,人口「零增长」或提前到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