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照相的宋师傅

image

题图当代水墨,作者@秃头倔人(李晓强)

丰县不行,徐州上;徐州不中,南京上。晌午传出消息,江苏成立了省级调查组,接管丰县事件调查。80字通稿作出三承诺:“彻底查明事实真相”,“严惩违法犯罪”,“严肃追责责任人”,“及时公布结果”属于随的礼。有网友说调查组已于前一天进入丰县云云,姑妄听之。

通稿字虽少,但可以理解为亮明了北上彭城的三方面工作内容:揭开丰县“铁链女”的身份之谜,弄清楚她从云南辗转徐州、连云港的经过;固定“铁链女”流转环节的所有涉罪情况;对“铁链女”落难江苏境内至今所牵扯的公职人员,进行问责处理。

从“彻底”“严惩”“严肃”等修辞手法看,省调查组在全国民众前给自己设定了苛刻的评价标准。这既可以看作省调查组自加压力的表现,也意味着某种不确定——毕竟什么算“彻底”、哪样算“严惩”、怎么算“严肃”,民间有民间的衡量,不会与官方一致。

朋友圈对通稿最强烈的商榷c冲动,是“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调查组这个名头。许多网友解读出“文不对题”之感。丰县事件发展到今天,关键是铁链,是犯罪,现有命名法像是没抓住要害,有民众多想一层,生怕省调查组会收窄调查方向。

比如,为什么不叫“丰县智障女拐卖强奸案调查组”呢?从善意方面理解,省调查组用了一个描述来命名调查由头,是要从头开始,不急着定性,甚而对涉罪通报保留意见。回到事件最开始的地方,“丰县八孩女”确实是最早的标签,但进展早就撑破了这个标签。

对于南京来的调查组,社交媒体上的舆论反应呈两极化。一种看法当然是乐见其成,因为现有的四份通报令市县两级可信度为零,这些人期待省调查组超越地方利益羁绊,不畏惧历史问题,不忌惮现实障碍,真的能拿出一个与省级信誉相匹配的调查报告。

在这些乐见其成派之外,还有一类意见不怎么信任省调查组,从调查组的介入的时间、调查组命名方式等方面非议它。抱有这些意见的人,甚至讥讽乐观的人为“跪谢”。这种对省调查组持冷静态度的,不一定是愤世嫉俗,更可能是自认为看透了丰县事件的本质。

这就自然而然地推导出省调查组面临的困难,整体说,包括但不限于如何对待以丰县、徐州名义刊布的信息,是全部/部分采信还是推倒重来?除了“彻底”之外,要把“彻底”公开到什么程度,就是调查的透明度问题,恐怕也会是将来被议论的一个方面。

丰县与徐州两级行政声誉的损毁,与它们所说的与不说的,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了它们哪怕“不净不灭”也赢不到信任。这当然是省调查组介入的动因之一,但这不仅仅是政府公信力的问题,而是官方调查追不上网民问题意识,赶不上民间调查进度的问题。

现在可以明确,丰县徐州既有的四份通报,以及通报带给公众对官方调查的印象,那就是预设了一个推卸责任的基本起点,再在这个起点上刻意过度地简化事物。从隐瞒云南的籍贯信息,到隐瞒结婚证信息,现有调查只是在激怒公众,所谓“调查”有名无实。

既然省调查组承诺“彻底”查明事实真相,那它不可能不知道,真相即使会让官方难堪、甚至会让民众难受,仍应该和盘托出。真相不是为了讨好谁,顺从什么利益考虑,而应该尽可能还原、尽可能接近全部事实,对于缺损的事实(以及缺损意味什么),都应诚实地注明。

媒体从当地获知的稀少信息是,当地已经搜集了70多条网民关心的问题。即使考虑到网络有一些过度反应,可这种看似“亲民”的举动也足以叫围观者恼怒:为什么需要网民来为调查指引方向?调查的可信度与说服力,难道不是调查的品质决定的?

调查组的工作重心肯定不该是证伪民间的走访与推断,哪怕全盘推翻民间的揣测,也不能反推出调查的正确。调查不是搞辩论赛,尽管在四轮“辩论”中,丰县徐州都落得个不名誉的形象。民间调查的成果、疑点,尤其是就此形成的认知,将是调查无法讨好的。

调查组的通稿带给许多人信心,可经过这么多天的民间作业,经过这么多天的环境感知,如果认为省调查组一来,真相自然来,恐怕是过于乐观了。有些不可能的任务,因为超出了铁链女个案,超越了调查组权限与决心,很难随调查提级而自动消失。

民众除了想要一个“彻底的真相”,还想要省里彻底清算丰县及徐州拐卖妇女的历史台账。民众除了想要铁链女案例中的“严惩违法犯罪”,还想要“严惩”整个苏北徐淮盐连宿的拐卖妇女犯罪。民众还期待“严肃追责”形成风暴,追溯过往,震慑未来。

省调查组强调的“彻底”“严惩”“严肃”,一定会被民众从个别地区、具体案例,“提级”扩展到苏北地区和普遍原则。而省里对个案的立场,将成为民众提出普遍要求的依据。换句话说,省调查组会被舆论“将军”,从彻查个案,到铲除拐卖的文化土壤,再到整顿吏治。

舆论在丰县铁链囚女事件上准备了一揽子的方案,在民间的看法上,省调查组将给出这个悲惨女性最终的故事版本,但这个“定稿”早已经不是民间舆论的全部需求。因此,当省调查组挺进丰县时,成员们应该了解,调查组将要供应的,能不能与社会的期待通盘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