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房地产投资占据GDP的三分之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击垮中国的房地产就能击垮中国实质孱弱的经济,只要击垮房地产就能击垮貌似强大的中国银行业,只要击垮房地产就能击垮地方政府的钱袋子。
正在进行的房地产调控是中国改变经济结构的最后一次机会。如果此次调控不成功,中国经济高增长、高通胀、依赖外需的局面无法改变,地方政府靠卖地为生,而资产品泡沫将越来越高,外部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强,最终因为泡沫崩溃,中国将发生货币危机与通胀危机。房地产调控,不成功,便成仁。
此言绝非危言耸听,中国的房地产已经绑架了中国的金融业与实体经济。
2008年4月,上一轮房地产调控时,房地产业界大炮任志强曾经说过一句话,要死肯定是银行先死,房地产商后死。
中国金融机构贷款围绕房地产做文章。2009年、2010年一季度房地产信贷突飞猛进。4月20日央行统计显示,我国的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约30%。这不是全部的风险,由于我国信贷抵押物主要是房地产,加上房地产抵押担保贷款,实际数据远超30%。
银行自觉被房地产市场绑架,因为房贷不良率低而利润高,尤其是个人按揭贷款,更是银行从业者眼中公认的优质贷款。所谓的优质贷款是房地产上升周期而言,在房价节节上升时,美国的次贷证券产品同样是好产品。一旦市场进入下行周期,房地产下跌,银行就会进入痛苦的资产负债表萎缩时代,作为抵押品的房地产价格下降,银行账面上的资产会大幅缩水,一旦房价下跌幅度超过重置成本,就会出现大规模的违约潮,也就是贷款者当甩手掌柜,把房地产甩给银行。2008年,深圳曾经发生断供潮,原因是继续还贷还不如重新购买一套房来得划算。
基本上,银行放贷2到3年才进入风险暴露期,伴随银行贷款在房地产业集中度的增加,房价下挫后不良贷款率同步上升的风险极大。根据上海银监局最新的压力测试,房价下跌10%,房贷不良率将上升到正常情况的2.6倍。
银行与房地产共同加剧了中国的通胀压力,房地产价格上涨造就了更多的投资者,信贷量越来越大,而货币的周转速度也越来越快,流动性过剩必然加剧通胀压力。国家统计局的房价同比数据与CPI数据却让决策者产生幻觉,以为房地产价格上涨无法传导到居民物价,政府的货币紧缩政策永远滞后于流动性。
银行作为逐利者,希望房地产泡沫越搅越大。结果就是,银行贷款成为发泡剂,与泡沫相依为命,一旦泡沫消失,银行也就失去了容身之地。当泡沫的娇艳之花盛开时,中国大多数实体企业由于缺乏信贷滋养奄奄一息。要拯救中国的实体经济,要拯救银行,首先要戒除银行的泡沫快感,将贷款赶入实体经济,让他们从泡沫中一无所得,最起码所获得的要比实体经济少。
房地产投资增加还会让我们沉浸于高增长的迷雾中无法自拔。还是任大炮的话透露出些许真相。2月4日,素有“地产大嘴”之称的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再次语出惊人:“房地产打下去GDP就掉下去了,GDP掉下去,温总理比我们开发商还急。”
这话绝不是开玩笑。房地产增值占到2009年全年GDP的6%,25%的投资在房地产行业,50多个产业与房地产关系密切。想想2008年底房地产调控是如何戛然而止的吧,我们当然可以归因于万恶的华尔街掀起的次贷风暴使全球经济跌到谷底,问题的反面是,为什么实体经济跌到谷底非要给房地产市场松绑?原因无他,房地产对于拉动中国的投资、拉动中国的内需实在太重要了。再想想为什么选择1998年进行房地产市场化改革吧,是为了拉动内需,给财政亏空逼急了。2009年财政再次被逼急,政府再次祭出了拉动投资、拉动房地产的法宝。
中国所谓的拉动内需一度成为拉动房地产的同义语,拉动GDP同样离不开房地产,甚至地方政府财政也离不开房地产。知道开发商为什么有底气鼻孔朝天?因为政府需要,因为经济需要。
如果房地产投资占据GDP的三分之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击垮中国的房地产就能击垮中国实质孱弱的经济,只要击垮房地产就能击垮貌似强大的中国银行业,只要击垮房地产就能击垮地方政府的钱袋子,政府不是靠税收提供公共产品,而是靠成为地主卖地维持豪奢的生活。
此次房地产调控最可怕的就是在巨大的压力下半途而废。为了GDP、为了银行生计、为了漂亮的统计数据对房地产大开方便之门,政府哪怕做出半句话的暗示,房地产价格就会出现报复性反弹。经济结构、泡沫风险将比调控之前更加恶化。2009年房地产市场与资产品泡沫说明了一切。
到那时,只有一个办法能够拯救中国经济,跪下,祈祷吧。
叶檀:知名经济评论人。出版过历史方面的书籍,从2000年左右走出书斋,在报纸上撰写经济类评论。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访问 南都周刊官方网站www.NB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