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档案馆》讲述中国审查与反审查的故事,同时以文字、音频和视频的形式发布。播客节目可在 Apple Podcasts, Google Podcasts, Spotify 或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搜索“404档案馆”进行收听,视频节目可在Youtube“中国数字时代· 404档案馆”频道收看。
欢迎来到404档案馆。在这里,我们一起穿越中国数字高墙。
距离郑州水灾悲剧的发生已经一年过去,今天,我们由人们对郑州水灾死者的纪念延伸开去,回顾那些官方不允许民众记住的历史事件以及人们为对抗遗忘坚持作出的斗争。
一、 郑州水灾
一年前的7月份,历史罕见的超强降雨导致河南郑州发生严重洪涝灾害。根据中国国务院调查组后来的认定,这场水灾共导致398人死亡或失踪,其中仅郑州市就有380人。
在受灾区域中,最受关注的是发生在郑州地铁五号线沙口路站的悲剧。
2021年7月19日至20日,在郑州市气象台连续六次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后,郑州市依然没有任何机关、单位做出任何应急反应,地铁仍在运营。20日晚间,大量雨水灌入地铁隧道,致使仍在运行的地铁车厢内大量乘客被困。
根据官方后来公布的数据,当天,仅地铁5号线就有14人死亡、5人受伤。面对如此严重的省会城市责任事故,官方的第一反应是封锁言论。
7月24日,一名用无人机拍摄灾情的大学生被多名便衣警察暴力阻拦、伤害。
面对官方严防死堵的舆论控制,依然有大量民众冲破阻碍,在五号线沙口路站地铁口献花寄托哀思。为了阻止人们参与纪念,郑州官方用黄色围栏板将鲜花围住;但后有多位勇敢的市民深夜将围挡拆除,表示“不要挡住死者回家的路。”
2021年7月27日 郑州地铁沙口路站 记者赵翔/摄
转眼一年时间过去,很多人并没有忘记郑州水灾的悲剧。今年7月20日,大量郑州市民和网民试图用各种方式纪念水灾遇难者,却遭遇官方打压。
例如,新浪微博话题“#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一周年”及相关图片被屏蔽,以致于微博博主@得其神髓 发布的十二张纪念图片全部被不予显示。
另有一位微博网友发文称,自己中午订了两束花,打算悼念死者,却被花店告知“今天郑州全市的花店,不允许将鲜花出售给试图悼念720的人” 。
微信公众号作者@政舟的文章《送花记·20220720》也在朋友圈被热传,阅读量很快突破“十万+”。
文章讲述了作者在线订花试图送到地铁沙口路站但却遭遇阻挠的经历:TA在卡片备注上写下了“我们没有忘记”几个字,花店还附赠了一束菊花;但沙口路站地铁口有便衣警察守候;在TA拜托接单的骑手把花放在附近之后,也被“附近专门检查的、收花的(人)给收走了。”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曾在《笑忘书》中写道:“人类与强权的斗争,就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 中国官方在极力塑造“正确的集体记忆”的同时,也在不遗余力地阻止个体的记忆与纪念。
在下文中,就让我们梳理一下那些被禁止的纪念和人们为对抗抹杀与遗忘所作的努力。
二、六四事件
发生在1989年6月4日凌晨的六四血腥清场,无疑是中共最为恐惧和严防死守的政治事件。
为了阻止民众提及六四事件及纪念死难者,每年临近六四,中国当局都会采取日趋严厉的控制封锁措施。其中包括对异议人士的重点控制和所谓“被旅游”;关闭六四屠杀的主要发生地之一木樨地地铁站;社交媒体禁止用户更改名称、更换头像,甚至发送蜡烛表情符号等等。
即便如此,每年依然有大量民众和网民用各种方式表达纪念、反抗和哀思。《404档案馆》第121期《“坦克雪糕”与“麦丢替”:审查制度下不灭的六四符号》,曾经详细梳理了这些或直白或委婉的纪念方式。其中包括用漫画、游戏画面、乐高积木乃至曾经红极一时的大黄鸭还原六四事件期间著名的“坦克人”形象的做法。
此外,当年一位骑车去天安门广场游行的青年所说的“It’s my duty”/这是我的责任,也在中文互联网被热传。今年的六四纪念日,新浪微博上有网友用谐音“麦丢替”来躲避审查。不久后,“麦丢替”也被加入了微博敏感词库,微博上再也搜不到相关结果。
三、林昭祭日
出生于1932年的林昭,在1949年以前曾是积极投身共产革命运动的青年学生。但在之后的反右运动中,因为拒绝批斗同学,她被划为“右派”遭到批斗。然而,尽管遭受了各种打压和攻击,她始终拒绝认错、检讨,反而持续书写含有大量反对毛泽东内容的日记。在监狱里,她书写血书,痛骂中共政权发起的历次政治运动。
林昭
1968年4月29日,林昭在上海被判处死刑,并于当天被枪决于上海龙华机场。林昭死后,政府来到她的家中,向她的家人索要了5分钱的子弹费。
在文革结束后的1980年和1981年,上海法院撤销原判决,宣告林昭无罪。但林昭的故事为更多人所熟知,还要归功于独立纪录片导演胡杰所拍摄的纪录片《寻找林昭的灵魂》。
胡杰通过走访林昭的同学、朋友,还原了一个面对酷刑虐待绝不屈服,反而对自由的信仰更加坚定的林昭。该纪录片引起轰动,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这段尘封的历史。
2004年,苏南新闻专科学校与北大部分师生集资立碑,将林昭的遗物安葬在江苏省苏州市木渎镇灵岩山的安息公墓。由于林昭的尸体至今下落不明,墓里只保留着林昭生前的一件衣服和一缕头发。
林昭墓碑的背面镌刻着她1964年所写的诗句:“自由无价,生命有涯,宁为玉碎,以殉中华。”
在林昭墓被修建以后,陆续有民众在林昭的祭日——4月29日,前往她的墓前祭奠。但这些祭奠活动都遭受中国国安部门的监视和录像。2014年4月29日,有民众在前往林昭墓地祭奠的路上,遭到身穿警服的公安人员阻拦、殴打。
线下的纪念活动越来越困难,人们便采用其他各种方式继续纪念。中国诗人、民谣歌手周云蓬曾于2014年发布专辑《四月旧州》,其中收录两首纪念林昭的歌曲《四月挽歌》和《林昭狱中家信》。
也有网民会在4月29日这一天分享这两首歌或者纪念林昭的文章,表达对于这位不屈的反抗者的纪念。
四、 上海胶州路教师公寓大火
2010年11月15日,上海胶州路教师公寓发生大火,据官方媒体报道,火灾共造成58人死亡,死者多为退休教师。
火灾发生后,许多民众前往悼念,国务院新闻办发布命令:各媒体网站关于上海大火头七的悼念,一律不上显著位置。
发生火灾的路口也成为“上海监控摄像头最密集的地方”。但大量民众依然自发前往事发大楼前献花纪念,鲜花堆满了路口。
在遇难者头七的前夜,现场民众自发放置的横幅和花束都被收走,换上了官式的横幅及花环。第二天,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俞正声和市长韩正,带领各区区长前往现场为死难者新献花。作家廖信忠曾这样评价此举:“他们直接收割了这场自发活动。”
五、 克拉玛依大火
1994年12月8日,在新疆克拉玛依市,市教育局为欢迎上级教委视察,组织15个学校的学生进行文艺表演;表演期间舞台幕布因舞台灯过热而自燃。
火灾遭成325人死亡,其中288人为中小学生。火灾发生时,有人对学生高喊 “让领导先走” ,成为这次事件臭名昭著的代名词。
在事件发生之后,当局一边承诺进行赔偿和调查,一边压制关于事件的报道。时任中央电视台台长的杨伟光在退休后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承认:当时曾经禁止一部关于克拉玛依的电视专题片播放,中宣部也发出过正式通知—— “克拉玛依有关报道不要再报,局势很不稳定。”
但这些禁令并未能阻止人们与遗忘所作的斗争 。
2010年,独立导演徐辛拍摄了长达6小时、关于克拉玛依大火的纪录片《克拉玛依》。不出意外,该片在中国被禁止放映。同时,这部纪录片入选当年香港国际电影节和瑞士洛迦诺电影节等多个国际知名电影节,并获得多个奖项的提名,为这场人为的悲剧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记录。
克拉玛依大火发生后的每年12月8日,都会有人分享相关的纪念文章。
2013年,艺术家巴丢草为克拉玛依大火19周年祭创作了一副漫画,并配了一首纪念的诗歌:
一声领导先走 ,
就把288根红领巾喊成288根火舌。
滚烫的芯子,
吞没288张稚气的脸。
19年了,会场的火早熄了。
19年了,喊话的鬼早放了。
19年了,
还有孩子活着,
还有红领巾飘扬。
随着中国网络审查的逐年趋紧,对克拉玛依大火死者的纪念文章越来越难以发出,甚至还有人试图去塑造一种新的集体记忆,称“让领导先走”是被误解的话,领导并没有不顾学生安全先走。
2021年12月8日,克拉玛依大火27周年之际,微博网友@“是个小姬零鬼”发布长微博《正确的集体记忆》,反驳这种为“领导”推卸责任的说法,还原了克拉玛依大火事件的真相。这篇长微博不久即被新浪微博删除。
但纪念与记忆从不会中断,它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从审查高墙的缝隙中钻出。
诗人和歌手周云蓬,曾经为在由公权力导致的灾难中死难的孩子创作了歌曲《中国孩子》。
中国数字时代 CDT 致力于记录和传播中文互联网上被审查的信息,以及人们与审查对抗的努力。欢迎大家通过电报(Telegram)平台 向我们投稿,为记录和对抗中国网络审查作出你的贡献!
了解更多投稿信息,请阅读中国数字时代征稿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