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闾丘露薇 | 评论(2) | 标签:上海, 香港, 茶餐厅, 文化, 特色, 城市
外滩画报专栏
————————-
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介绍,一定要去思南路上的一家港式茶餐厅,并且提醒我,要做好排队等位的准备。结果,我成了继续口口相传的那一位,因为那里的那杯冻奶茶,在香港都很难找到。
每次去那里,身边都会听到不少讲广东话的人,相信和我一样,很多人都是冲着那杯冻奶茶去的,而吸引我的还有一点,就是装修,特地装修成六十年代的地道茶餐厅风貌,不像那些北京的港式茶餐厅,装修豪华,场面巨大,完全颠覆了茶餐厅的邻家感觉,完全成了高级餐厅,有一段时间,那里是北京自认小资时尚的人约会的地方。真正的茶餐厅,大家都知道,多坐一会儿,老板都会扫地扫到你的脚底下,希望你识相,快点走人。
不过坐在那里,觉得有些无奈,一杯正宗的奶茶,居然是在上海的一家茶餐厅里面找到,虽然茶餐厅的老板也是来自香港。同样的感觉,在悉尼,还有温哥华的唐人街上也会找到,因为那些好吃的地道的广东菜,香港同样找不到了。
这是不是香港的可悲?一个自称是美食天堂的地方,却让生活在那里的人感叹,原来的那些代表香港特色的东西,已经从香港消失了。同样的感触,对于在上海长大的我来说更是有双重的体验,前些年回上海,找不到吃粢饭油条的地方了,最后居然是在台湾的永和豆浆里面找到,当然,味道,形状,都不是原来记忆中的样子。前两年去台北,在自由广场的附近,朋友带我去吃小笼包,那里还有蟹壳黄,咬了一口,那是小时候上海的味道,只是,这种味道,居然是在台北找到了。
英国金融时报最近有两篇关于上海世博的文章,里面都提到了一个地方,表达一种遗憾,那就是吴江路,还有吴江路上的小杨生煎。我清楚地记得,那是05年的4月16日,我从外滩的酒店坐出租车到吴江路,为的就是一尝听说了很久的小杨生煎,因为我已经不知道,小时候经常去的那家陕西路上的友联生煎,现在去了哪里。去的路上,正好遇到反日游行,有些塞车,担心赶不上稍后离开的飞机。当然也觉得有点点惭愧,车外的年轻人关心的是国家大事,而我居然只牵挂一两生煎馒头,还有一碗咖喱牛肉粉丝汤。
金融时报说,那家小杨生煎没有了,准確地说,是从街边搬上了二楼,听说吴江路也变样了,有了代表了国际化的星巴克。只是,我不相信有人会为了一杯星巴克,特地坐车赶到那里,还好,街边的小杨生煎去了黄河路,虽然采访任务繁忙,还是一直在盘算,离开上海前,一定要去吃一次生煎,喝一碗粉丝汤,怀念那个铁锅转动的样子,还有那种香味,在其他地方,是找不到的。
其实特色可以很值钱,这一点,如果没有远见和眼光的人,是无法看到的,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有那些更现代的城市,更宽广的道路,更摩天的大楼,这也是我一直不喜欢上海几个高楼林立的地方,那里让你想起香港,想起东京,想起新加坡,就是想不起来,这是上海。
还好,急速的脚步现在终于慢下来了,对于特色两个字,大家又开始细心品味。只是可惜的是,拆掉的不会再回来,好像北京的胡同,香港的天星码头,还有上海的石库门,只能希望,那些还没有起步的地方,对于特色的理解,不要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