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
来源The Beijing consensus is to keep quiet
译者Lio Joslin
西方人对发展中国家照抄“中国模式”的忧虑反闹得中国很不爽。
四月30号官方发言说上海世博会将会非常“简单而朴素”。但事实谁都看得见,烟花绽放,荧光闪烁,温泉遍地,霓裳羽衣,奢华直逼2008年北京奥运盛会。简直是在量中华之物力无穷。中国模式的绚丽绽放令世界惊羡。
这个花费580亿美元的盛会充分体现了这种模式的优越,也为中国赢得了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的敬仰。美国著名民调机构皮尤(Pew)研究中心调查证实,95%的尼日利亚人对中国抱有良好印象(相比之下,2008年只有79%);50%的美国人对中国印象很好(2008年只有39%);而日本抱有同样观点的人也从14%升至26%(详见柱状表)。中国人非常完美的举办了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大的世博会,也升级了上海的基础建设,同时还极大的平息了国内关于民主社会建设的反对意见,手段是在高超极了。
中国的学者和官员也在讨论是否存在中国模式(也称为“北京共识”,最早由美国顾问Joshua Cooper Ramo基于日衰的“华盛顿共识”提出),以及如果模式存在,讨论它是否合适。共产党并不认为其他国家照搬中国的发展模式一定会成功。虽然中国的一些官方网站总是在引用香港亲共报纸《大公报》上的话,说上海世博会是”中国模式展示的大舞台”,但是中国的领导们却一直避免在非汉语公众场合使用这个词来形容世博。
中国的出版行业却不同,争抢着报道一切关于中国模式(一党制,有选择的市场自由化及国有企业在国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辩论,去年11月一个重要的党办杂志出版了一本630页的书,名字叫《中国模式:共和国六十年发展模式》;今年一月,又出了一本书,书名比较含蓄,叫《中国模式,经验与教训》。还有一本关于中国模式的书已经在四月份开始写了,讨论上海世博会与中国模式,作者包括前国家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以及美国未来学家John Naisbitt。
西方出版业似乎对中国持续快速发展已经不是那么热心了,最近的关于中国模式的文章是美国学者Stefan Halper的《北京共识,论中国权威政治模式如何统治21世纪》。Halper先生多次担任共和党政府官员,主张“全球化使世界变小”,而中国限制了西方的价值观“使西方变小”。
尽管中国的地位上升成为的“世界格局改变的最大的广告牌”,宣告“资本主义明日黄花,独裁政治如日中天”,但是正如Halper描述,共产党的领袖们正为担忧中国的失控而揪心。而今年中国政府的表现,正是为这种担心所驱使。如论战中所说,一党政府依赖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又依赖于那些无赖国家提供的源于不断的资源。非洲政治家们很少提及“北京共识”,但他们热爱来自中国的援助,中国才不管什么人权不人权的。
同样的恐惧也让中国领导人避讳向世人展示中国模式,他们清楚美国人对对抗力量和观念的崛起很敏感——跟美国人斗只能吃不了兜着走。
2003年起中国官方开始提起国家的“和平崛起”,结果几个月后就闭口不谈了,唯恐“崛起”二字会给轻浮的美国人带来不快。前国家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提议使用“中国案例”来代替“中国模式”;中央党校副校长理论家李君如12月份论起中国模式说它“非常危险”,唯恐“死于安乐”。
中国已经发生过惨剧,邓小平虽然说过政治改革是改革开放的关键,但是自从他镇压下激进分子在1989年发动的天安门事件后,中国的政治格局似乎还没怎么变过。美国人权组织卡特中心刘亚伟上个月撰文说中国模式“强大而有效”,但是政治改革应该被“晾在一边”。
中国领导人对暴乱的担心表明他们对这种事情也没辙。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维稳困局,类如环境肆意破坏,猖獗的贪污腐败以及日益拉大的贫富差距等等,一旦解决不好,势必累及经济发展,经济难发展,则党将不党,国将不国,何来中国模式?中国一个更加开放的论坛开心网本周发布美国学者Joseph Nye言论,他写道中国政治路线不稳定所导致的危机“时代在改变,而政治力量却日渐傲慢,而且政治家们越吃胃口越大。”
西方外交引用Nye先生的格言,形容世博会是“国家间软实力的竞争”。但如果中国的软实力上升,而美国下滑——如中国评论员所说——的话,到10月31号上海世博会结束前,还不知道是真是假。事实是,中国成功的邀请到一些国家参加世博会,但参观者的数量远远低于预期值。而排在美国馆外的队伍仍然是最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