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4日是六四事件34周年纪念日,对于这一敏感日中国当局依旧是如临大敌。早在6月2日,便有网友匿名投稿称,抖音平台限制各大网红与品牌方发布内容三天,直至6号解禁,并对于六四相关信息严密提防。

file

通知还提到,对于“物体排成一排的图片”要加以注意,这显然指的是“六四坦克人”相关梗图,而中国数字时代也测试发现,“物体排成一排”已被微博设为敏感词。

img

6月4日当天,各国驻华大使馆无惧审查接力悼念,这一官方轮番冲塔的举动被网友调侃为“八国联军大闹微博”。

其实在去年6月4日凌晨,微博平台上就曾出现过大量网民的“评论冲塔”,人们用“It’s my duty”、“my duty”、“自行车emoji”等来表达对六四事件的纪念,由于这个梗较为隐晦,在官方审查机器有所反应之前,它已经在短时间内有所传播,成为了一个值得记录与书写的网络抗争行动、一段在疫情时代念念不忘的历史回响。

imgv
imgv
imgv

而在“It’s my duty”等内容遭严厉审查后,网民又创造性的使用“埃辛克、麦丢替”、“一次麦丢替”的中文谐音字来进行代指,并一度导致官方漏审,直至这些变体遭到了手动清理。由于“麦丢替”的写法较符合中文用户的输入习惯,直至今天,它依然是网民提及或纪念六四的一个高频用词。

imgv

“It’s my duty”这句话出自英国BBC记者1989年在北京的一段采访,一名骑自行车去天安门广场游行的学生与记者展开了简短的对话:

-"Going to march, Tiananmen Square."
-"Why?"
-"Why? I think, it’s my duty."

这段内容仅有数秒,但却将当年八九学生意气风发、心怀天下的昂扬状态展露得淋漓尽致。如果说六四坦克人的背影是向世人展现了“中国人反抗专制暴政的勇气”,那这个骑自行车的微笑正脸则向世人展现了“那个时代年轻人所具有的理想、激情与责任”。

网友们如此谈论首次看到这段视频的感觉——“看到后,我浑身起鸡皮疙瘩!真的太激动了,那个充满激情的时代已远去”、“三十周年纪念日的前后,我给我老公看了这个视频,他说他不敢相信这就是三十年前的中国人,很震撼”、“我喜欢那时的中国,虽然很短暂,但人们起码真正活过一次”。这些感受解释了为何这位真实身份未知的“责任哥”会成为近年来人们指代六四、纪念六四的一个重要象征人物。

随着网络审查机制的不断进化,网民也在不断用新的方法来传播这个“my duty”梗。

file

在2022年11月的白纸运动抗议中,“It’s my duty”的场景时隔33年再度出现,同样是一名BBC记者在现场询问抗议者:“你们为什么来这里?”有多位年轻人争相回答:“It’s our duty!”不确定这些年轻人有无看到过那个历史片段,但ta们说出了一样的答案。且这一次,“我的责任”变成了“我们的责任”。

白纸运动期间,还有一位海外学生在集会上念出了自己写的诗:“我们曾站到坦克前/我们也曾站到四通桥上/今天我们依旧站在这里/明天我们还要站到你们面前/因为/It’s my duty/It’s our duty”。

六四运动34年后的今天,“my duty”的记忆仍在、影响仍在,在英国伦敦的一纪念活动现场,有人喊出了“It’s still my duty”(仍是我的责任)的口号,现场有抗议者表示“白纸运动告诉我们六四不是历史,是我们现在的政治现实”。

而在香港,纪念六四已成为禁忌,今年有多名纪念人士被警方抓捕,香港维园悼念连续四年烛光不再…..流亡海外的港人罗冠聪于六四当天在推特分享了“my duty”这段影片,他什么也没有说,但许多网友都明白了他所致敬的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