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T 档案卡
标题:某保险公司舆情应对方案曝光:展开媒体布防,最好不采访不报道
作者:just law
发表日期:2023.8.28
来源:微信公众号“Just_Law”
主题归类:舆论导向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8月28日,一份国内某知名保险公司的“舆情应对方案”在网络流传,引发舆论关注。

这份“舆情应对方案”,内容十分详实,包括如何分析、研判“负面舆情”事件,如何控评、降低“负面舆情”影响,如何应对媒体记者采访,等等。

例如,该方案指出,当抖音、微博等网络平台出现“负面舆情”后,一方面要进行舆情监控、实时控评、统一口径,另一方面要安排多人投诉。

又如,该方案指出,要展开“媒体布防”,一方面与日常维护的媒体提前做好沟通,另一方面重点梳理“恶意”媒体,提前制定媒体处理方案

同时,要储备“正面”稿件,一旦发生声誉风险事件,通过全省媒体大量新闻发布,稀释负面新闻影响,降低舆情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img

此外,该方案还指出,发生“负面舆情”事件后,要沟通相关网络平台,降低热度,剔除热搜榜;要隔离媒体、客户和公司其他员工,任何人不能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接受媒体采访。

这份方案还向员工们提供了多个模板的“媒体口径”。例如,“非常感谢媒体朋友对我司的关注,我司有专门媒体联络人负责对接媒体采访,请您留下联系方式……”

该方案还提到,如果有记者来采访,要核实记者身份、留存记者证复印件,记录记者姓名、单位、所在栏目或新闻版块、联系电话等信息,并迅速将媒体信息上报。

“核实记者的身份不仅是辨别真假,更重要是了解记者所在媒体信息、所在栏目信息……便于办公室整合利用公司资源寻求快速的公关渠道,迅速紧急公关,公关贯穿整个流程。”

“最好媒体不采访不报道,如果不可避免要报道,则争取报道隐去公司名称等重要信息……”

img

这份“舆情应对方案”流传到网络后,有评论者表示,这家知名保险公司的“舆情应对”手段如此繁多,令人叹为观止,堪称“舆情应对”的教科书

确实,从这份方案来看,为了制定一整套压制负面舆情的策略,这家保险公司可为煞费苦心,绞尽脑汁,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

也有评论者指出,这家保险公司的做法,未免太过了,如果是针对恶意抹黑品牌形象的负面舆情,还能理解;但如果是正常的、善意的舆论监督,大可不必如此畏惧,正视问题即可,何必将舆论监督、新闻媒体视为洪水猛兽呢?

这份某知名保险公司的“舆情应对方案”,也让笔者想起了一桩旧事。

今年2月,笔者发布文章《如此谄媚领导?一央企发文要求全体员工学习、熟读、背诵董事长“金句”》,披露同为知名险企的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要求全体员工熟读、背诵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罗熹的“金句”。

img

在相关文章中,笔者善意提醒涉事央企,如此“背金句”做派,恐有个人崇拜之嫌,显露了企业掌舵人“自我膨胀”的倾向,于企业文化而言并非好事。

但笔者文章发布以后,很快就遭到了涉事央企组织人员集中投诉,同时,涉事央企还发来义正严辞的撤稿函,称笔者文章“明显诋毁企业声誉,对企业内部管理活动进行过度主观揣测,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

img

笔者拒绝了其撤稿要求,并希望其启动法律程序。但遗憾的是,这家央企并未启动法律程序,后来,不知道他们用了什么办法,就把相关的文章全网下线了。

十几天后,涉事央企的罗熹董事长,被免职了……

两件事情结合在一起看。主动隔绝舆论监督,一味营造“正面”,对一个企业、对社会而言,未必是好事;接受善意的批评,被批评的对象或许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