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原创: 要采取挽回政府声誉和口碑的必要措施,而不能用一个“等待细则”搪塞过去。
作者|张丰
前几天公号上写了一篇文章讨论郑州小夫妻“亮亮丽君”的故事,有读者却在评论区反映郑州的三孩奖励根本没法领取,难掩失望之意。
本来以为是莫名其妙的恶搞,却发现确有其事。据河南商报报道,9月1日起,《郑州市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办法》全面启动,新生儿入户郑州市的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家庭,分别奖励2000元、5000元、15000元。文件还规定,幼儿3周岁之前,夫妻双方每年各享10天育儿假,女职工“产假可申请至一年”。
这个文件看上去非常具体有可操作性,也可以理解成郑州市为了提升未来城市竞争力提前布局。
但是,现实操作却出现了问题。
有人向街道办申请补贴,街道办称有这个政策,但是没这笔钱,还要等通知;问落户的派出所,派出所说自己只负责上户口;打市长热线,回复称转给卫健委——真正的职能部门。卫健委回复:还要等实施细则出台。
有人在单位申请产假和育儿假,这个单位的回复更绝:这是市里的政策,我们是县城小单位,和我们无关……就好像这个县城不属于郑州市管似的。也许这个单位还可以这么说:文件里只说“提出申请”,没有说必须批准,那么单位不同意也就没事了。
在河南商报官方微信公号的评论区,网友回复大多集中在育儿假和产假上,“钱就不指望了,能多休息一下也行。”
这是多么好的市民,但是市民的善解人意,更衬托出相关部门的草率。
郑州卫健委回应称还要等实施细则出来,看似有道理,然而这个文件的名称,就有“实施办法”四个字,而里面内容也非常具体,包括奖励金额和育儿假天数都写得明明白白。
这就是一份“实施细则”。
查看9月初媒体的报道(文件标明9月1日开始实施),这份文件曾经引起不小的轰动,“只要生孩子就给钱”,在生育率走低的情况下,人们期待郑州市的刺激措施能够见效。当地有关部门不可能没有注意到这种“反响”,两个月过后,又说还要等具体细则,说不过去。
当时媒体把这份文件解读为郑州市的人口新政,它有一揽子方案,看得出是一份严肃的文件。我们也很难简单得出结论,这份文件是从沿海城市复制或者没有经过相关领导审阅同意,就擅自发布的“不成熟的草案”。
我们揣测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卫健委和财政部门没有沟通到位,财政并没有准备好这笔钱?
最近几个月,地方财政吃紧时常见诸报端,这种“普惠性”的政策,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根据官方统计,去年郑州市出生婴儿9.8万人,即便按照最低每人2000元,政府也要拿出2亿,考虑到今年的现实,在9月份突然要再挤出这笔钱也不容易。
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当地有关部门应该及时回应市民关切,给出解释,比如从明年元旦开始领取补贴,具体到什么部门领取都要交代清楚。
这是挽回政府声誉和口碑的必要措施,而不能用一个“等待细则”搪塞过去。
同时,对育儿假和产假如何落实,也应该有详细说明,它只是一种“建议”,还是“要求”?如果是规定,郑州有没有制定这个“女职工休一年产假”政策的权限,它和现行劳动法规有没有冲突?企业因为女职工休产假造成的“损失”,是否可以向政府申请补贴?
这么深究下去,我们在这份严肃文件中能够感受到某种“不严肃性”。或许真有这种可能:有关部门在制定这个文件的时候,并没有切实考虑实施问题。
每个部门都要进步,都要完成自己的年度业绩,而制定和改善文件,既是重要的工作,也是要考核的指标之一,可以列入自己部门的“年终成绩”。
但愿我们的猜测是错的。不过,现实中确实存在一种“文牍主义”的倾向。文件出台越来越多,有些部门工作仅仅停留在“从文件到文件”,制订、修改、完善、请示、批示,开会贯彻执行,然后束之高阁。
很多文件本身不具备可操作性,只是“原则”或者“精神”,这除了造成相关部门公务员的困乏,也没有很大害处;有些文件前后冲突,给相关执行环节带来解释和执行困难,普通百姓也是云里雾里看不清楚。
各种文件越来越多,最终造成“文件的通货膨胀”。但是大多数时候,“文牍主义”造成的是一种认知壁垒,普通人接触不到,也体会不到文件的“妙处”。要提醒的是,这种文件造成的壁垒有时候会成为潜规则诞生的温床,因为能看到文件和“领会”文件的,都是少数人,有些利益,就在文件的“掩护”之下得以输送。
相比之下,郑州这份促进人口增长的文件,反而是“清新的”。制订文件的言之凿凿,加上过于细致的补贴方案,让当地有关部门陷入一种“解释的被动”。
“直接发钱”看起来痛快刺激,是否真的能够持续发挥作用提高生育意愿则未可知;它的有效期是多少年,换一届领导是否还算数,也是一个疑问。
但是对市民来说,这一切都过于抽象和遥远,人们要求“立即兑现”。这种真正的“实践性”恰恰是“文牍主义”的挑战,让文件显出了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