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英杰 | 评论(0) | 标签:读书看电影

四月份读完两本小说,一本是雨果的《九三年》,另一本是帕·聚斯金德的《香水》。

读这两本书各有其渊源。《九三年》是因为看了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林达很高明地以这本书为由头展开他的巴黎之旅,同时向读者介绍法国大革命历史,而《九三年》就是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描写在法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这一年份。结果,林达的书我匆匆浏览而过,心底却一直惦记着这本《九三年》。

但我读这本书极其缓慢,自己都不记得读了多长时间。我先是从浙图旧书摊买了一本泛黄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旧书。后来又买了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简装版,此外还从网上下载了电子版,放在IPHONE上。有人说这本小说很容易读,可对我来说真是一次艰难的阅读体验。因为我必须时断时续,一边读小说,一边查阅法国大革命史料。光是搜索相关书籍,又是另一段故事了,这里且先按下不表。既便如此,读完这本小说后,虽然有感于雨果“人性高于主义”的主张(这是我自己总结的),但我对法国大革命的整个过程仍然一知半解。只能这么说,充分掌握法国大革命历史的人,对人类社会运动的发生逻辑一定也能够了然于胸。

至于读《香水》,则是受了慕容雪村的刺激。前不久和他在西湖边小聚,几个人很文青地聊起创作。他读过的小说原著,简直令人发指,让在座几个人都不敢搭腔。很显然,他不仅遍读经典,而且有自己的一番创见。《香水》就是他非常推崇的其中一部小说。读完之后,我亦深表赞同。

这是一部由德国小说家创作的以巴黎为背景的小说。这部小说当然也只有以巴黎这个革命之都、香水之都为背景,才足以凸显其重大主题。表面上,这部小说确实描写了“一个谋杀犯的故事”,骨子里却是一个关于人性的寓言。在结尾广场行刑那一部分,人类的疯狂、迷失的一面表露无遗。如果愿意,你甚至可以把小说的主人公看作希特勒,而他炮制的香水则是蛊惑人类的政治意识形态。我之前看过《香水》的碟片,却未曾体会到小说所抵达的思想深度。就这点而言,电影远远没有传递出原著的精神。

说来凑巧,两部小说背景都在巴黎,一部极力鼓吹人性的伟大,而另一部则揭露了人性的乖戾。机缘巧合,我又是在同一个时间段捧读之。幸甚。

2010年5月11日

魏英杰的最新更新:
  • 坐等“无居住证不得聘用”沦为笑谈 / 2010-05-09 12:07 / 评论数(4)
  • 杭厦动车初体验 / 2010-05-08 02:46 / 评论数(1)
  • 抢夺名人资源是没文化的表现 / 2010-05-06 00:50 / 评论数(0)
  • 不能办伤农的农运会 / 2010-05-04 02:04 / 评论数(2)
  • 空谈治本不如切实“治标” / 2010-05-03 11:59 / 评论数(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