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像好端端坐在祠里享受人间香火,却不料有人前来「哭庙」,导致包公像被领导直接「移除兴奋源」——搬走了。
如今的开封府,没了包公,没了公正,徒留躯壳,在暗夜里大门紧锁。
这不是笑话。
事发前几日,一位女子抓在包公像前的围栏上,跪地哭得撕心裂肺。
景区说,这位女子是来烧香拜佛的女香客,大概是见到了包公像太过于感动,才引发了激动情绪,跪哭不止。
但很快被打脸,听说包公显灵了,越来越多的人赶到这里「哭庙」:
网友看了心有戚戚,诗云:
双膝跪地手扶栏,嚎啕大哭为哪般。
倘若没遇不平事,谁会长啼在庙间。
身在堂前心有冤,魑魅魍魉藏人间。
三口铡刀今犹在,不见当年包青天。
又有诗云:
包公辞世已千年,女子跪哭祠堂前。
不是人间少冤屈,可悲后世无青天!
还有一些民间文艺创作,涉嫌影射,不敢贴了。
看到此情此景,南方都市报原评论员标哥于3月14日算了一卦:
话音未落,仅过了一天:
看看,哪怕二十年陈新闻评论员,也只想到「关门整修」、暂避风头,万万想不到还能将包公像当作兴奋源给移除!
我们之前也写过一篇文章,《孩子一死,家长就成了敌人!》讲在热点事件中,如何抢尸体移除兴奋源。只是人类万万想不到,泥塑的包公,也能被当成兴奋源!
当然,此计是高明,但仍有人不管包大人在不在,还是来开封府喊冤。于是,后续措施来了:
看到这里,有些网友开始担心:「信不信再多几次有人去哭,这个景点就会关掉!」
我看,按目前的情形再这么发展下去,可能性很大。
你说,如今朗朗乾坤,怎么会有人去包公祠喊冤呢?
我百思不得其解。
很可能,人民是受了三十多年前台湾电视剧《包青天》的影响,以为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生活中遇到不公,便慕名而来。
可怜的是,天下何处可避秦,这终究仅是个虚幻的想像。
但「哭庙」这个事情,领导加以高度重视是应该的。
朱明朝代,江南苏州一带中产阶级的书生们,每遇官府行不法之举,便聚集文庙,作《卷堂文》,向至圣先师孔夫子哭诉,更有可能召集民众向上级官府申告。
因此,在官府眼里,这些读书人是一股不稳定力量。官府偶有不法不公之事,辄被书生们杯葛,可讨厌了。但毕竟朝廷要做出重视读书的样子,总不能把孔子像给搬走。
到了满清,这事就简单了,哭庙涉嫌「张皇摭拾」,意即动不动找事破坏团结稳定,直接兴起大狱。
现将包公这个不稳定因素控制起来,像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