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造一辆靠谱的好车,并不单纯是技术和烧钱的事儿。

20世纪70年代,作为当时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一场“抵制日货”的绝地反击正在美国进行——美国车企试图制造出自己紧凑、廉价、省油的家用小轿车,以便抵抗日本车企对其汽车产业的冲击。

而在这场反击战中,冲在最前面但当急先锋的,是美国老牌车厂福特公司生产北美第一台廉价紧凑型小轿车,它具有当时看来非常酷炫的外观,非常便宜的价格(每台售价只有2000美元),以及一个响亮的名字——“平托(Pinto)”

img

CDT 档案卡
标题:惨烈撞燃之后,他们为什么还愿意信任国产车
作者:林中的维吉尔
发表日期:2024.4.30
来源:微信公众号“林中的维吉尔”
主题归类:问界M7汽车事故
CDS收藏:时间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Pinto,在英语中指杂色马,为北美印第安人所钟爱,从这个名字当中,你也可以觉察出福特对这款轿车的自豪与期许——小日本造的汽车现在横行北美市场,眼看我们就要在汽车产业上遭遇第二次珍珠港事件了,怎么办?无妨,我会出手!

看俺老福特用咱美利坚“遥遥领先”的技术,教教小日本什么才是真正的造车!

于是福特汽车在1971年隆重推出了平托车,并迅速风行全美甚至西方世界,这车在1970年9月11日发布(瞧这倒霉日子),到1971年1月份销量就突破了10万辆,并且在年内卖掉了35万辆。

在此后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平托车总共卖出了1250万辆,成为了整个70年代全美最畅销的车型之一。

美国人钟爱平托车,使之成为国民品牌,主要倒不是基于“美国人买美国车”的民族自尊心。实话实说,平托车初看起来,确实堪称工业设计的杰作,外形漂亮、省油,而且廉价,总重不到2000磅(不到一吨),售价不到2000美元,而美国人当时的人均年收入已经超过了1万美元大关,这意味着一个普通美国人,攒三个月的工资就可以买一辆平托车。

漂亮、省钱、不费油、还是本国国产,消费者何乐而不为呢?这种车谁不愿意买?

可是很快,平托车出事了。

img

1972年,就在平托车隆重推出的第二年。一个十三岁的小男孩乘坐邻居阿姨驾驶的平托车经由高速公路回家,行驶过程中车子突然减速,导致后车追尾,平托车立刻发生爆燃。

驾车的那位邻居阿姨当场就被烧死了。幸好此时的纯机械车门还不存在自动锁死的问题,所以小男孩被抢救了出来,但全身高达90%的面积被烧伤,之后的六年中,小男孩经历了60多次手术才勉强活了下来。

img

这样的惨剧发生了,小男孩的父母当然不算完,他们怀疑平托车的设计存在问题,怎么会跟打火机一样一碰就着呢?于是一纸诉状将福特汽车告上了法庭。

但是一个个体,想要跟福特汽车这样大的公司斗,注定是非常难的,福特汽车公司有非常完备的法律顾问团体,请得起全美最顶尖的专业律师为其辩护。

何况交通事故这种事,太专业、太复杂了。真要追索起来,你怎么保证事故不是司机不正确驾驶,后车超速造成的?当天路况是否特殊?

一系列合理怀疑,可以构成一个庞大的真相迷宫,而福特公司可以在这个迷宫中与家属兜兜转转,最终把家属拖得筋疲力尽,事情也就私了。

但是1972年的这起爆燃案有点特殊,幸存小男孩的父母不忍心看到自己孩子受苦而没个说法,选择了硬着头皮,不畏艰险,将官司与福特汽车打到底。而全美的媒体则持续跟进这起事故的调查报道。

媒体报道引发了越来越多平托车用户的注意,很多人看到了报道,才发现自己身边发生平托车爆燃事故原来不仅仅是“孤例”。

于是慢慢的,平托车的受害者们开始组建团体,集体对福特公司发起诉讼。案件至此终于摆脱了一家巨无霸公司与一对父母的不对称诉讼。成为了一场大规模的调查追责。

当然,即便事已至此,福特公司仍有可能“搞定”这个事件,毕竟造车他们专业、律师也牛逼。找一点无关痛痒的小错误,避重就轻的承认一下错误,说“我们犯过一点小错误,现在纠正了”,小规模召回一下,平托车还可以继续卖么。

然而恰在此时,1977年,一篇报道,给平托和福特信誉的棺材板上敲上了最后一根钉子。

这篇报道名叫《疯狂的平托》,长达十数万字,是自由记者麦克·道伊集数年之力、花费无数心血、克服重重困难写出来的调查性报道。

该报道用翔实笔调、大量的访谈和看似平淡的文风,向人们还原了平托车的恐怖真相:

原来,平托车容易发生追尾爆燃的原因,在于它的紧凑型设计和发动机油箱后置这两个特点的组合。急于抵抗日本汽车入侵的福特公司给工程师下了限期的死命令,而美国工程师显然还没有设计紧凑型车型的经验。他们在仓促之中将位于尾部的油箱设计的离后保险杠和后轴太近了,且下沿低于汽车后轴,这就导致只要平托车发生哪怕最轻微的追尾事故,油箱也会“一打就着”,发生车毁人亡的事故。

img

但最骇人听闻的还不在这里。文章接着写到:在平托车发售前,福特公司在模仿事故实验中其实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在全部11辆平托车当中,有8辆被撞击后出现了潜在的严重油箱管路破裂问题。在真实环境中会立刻引发爆燃。

于是有工程师就提出修改建议,认为可以通过在油箱内安装防震的保护措施来降低风险,而这个防震措施其实非常廉价,只需要11美元就可以办到。

但是,福特汽车最终愣是没有支付这11美元,而是坐视明知有问题的平托车走向市场。

为什么?

因为福特公司算了一笔账:

如果公司为每辆车增加11美元的成本,改进这个漏洞,那么1250万辆车,总计成本支出共1.375亿美元。

可如果不花这11美元,而是让消费者直面油箱爆炸的事故危险,那么预估在所有可能的事故中,会有180人死亡,180人受伤,2100辆车被损毁。

而按照美国当时交通事故发生后的赔偿标准,死一个人赔偿20万美元,烧伤一人赔偿7万美元,每辆车报废赔偿700美金,所有费用加在一起,总赔偿不到5000万美元。

1.375亿>5000万,这是一道冷冰冰的不等式,而福特公司在这道不等式面前作出了一个符合他们利益、精明却残忍的选择——放任平托车上市,去烧信任他们的美国老百姓!

是的,身为企业的福特,居然这么消费用户的信任与爱国热情。

于是,平托车诉讼案,造就了美国乃至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汽车赔偿案——法院最终判赔福特汽车公司赔偿车祸受害者家属116亿美元。福特汽车则被迫召回所有问题车辆,并承诺假装更强力的保险装置。

然而没用,用户对这款车型乃至福特汽车的信任在这场官司中已经被“信用清零”。风光一时的平托车最终在1981年被迫停产。并被《时代》杂志评为有史以来最烂的50款车之一。

而美国汽车行业也在这场案件之后,进入了80年代的大衰落时期。曾经的汽车城底特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步凋零最终破产的。

img

img

所以,福特汽车的这个小算盘最终还是失算了,失算的原因是在精明的数学计算背后,他们有这样几个没算到:

第一,他们没算到那个男孩的父母在孩子在被烧毁一生之后的不依不饶,7万美元、20万美元,以及之后福特汽车许诺的更多赔偿确实算是一笔巨款,但是这对父母始终不肯与福特汽车达成庭外和解——也就是“私了”。他们顶住压力,始终要求司法的公正,相信法庭会在调查之后把真相查个水落石出。

第二,他们没算到媒体的持续跟进与报道。

平托车虽然存在设计的缺陷,但事故毕竟是个小概率事件,如果福特公司能够在每一次车祸发生之后单独与车祸的受害者博弈,那么就可以把所有受害者都关在其个体偶发受害的“笼子”里。

受害者是个体而福特是公司,在这种博弈中受害者是很难玩得过福特这样的大企业的。

可是正是由于媒体跟进报道的存在,让受害者们发现他们遭遇的车祸不是偶发事故,于是偶发事故被关联起来成为公共事件,而公共事件则引发了受个体害者、甚至所有平托车的消费者能团结起来与公司博弈,最终扳倒了福特这样的巨无霸。

img

案发后平托车主的自嘲:“离我远点,我会爆炸!”

第三,他们也忘记了,美国新闻界有麦克·道伊这样奇特的自由记者。

这个麦克·道伊也真的是个轴人,他背后没有任何大媒体给他发工资或提供保护,就是自己一个人坚持不懈的查了数年,最终搞出了那篇《疯狂的平托》,把这款“移动火葬场”送上了绞刑架。

当然,我觉得,福特汽车公司似乎也忘了使用一种大杀器。

那就是民粹主义的大旗。

仿照现在中文互联网上某些甚嚣尘上的调调,福特公司本来完全可以这样自我辩解:

“我福特为什么要生产平托车?那是因为小日本正在威胁汽车生产这个我们的国之命脉啊!你看看现在满大街跑的丰田、本田、马自达,长此以往美国汽车产业不得垮掉么?你们忘了日本人二战中恐袭珍珠港给我们的耻辱了么?抵制日货,支持国货!

所以福特公司是美国的民族脊梁!平托车是产业之光!偶尔出个事故,烧死几个人怎么了?美国两亿人口,死不到200人等于没死么。再说了,甭管事故原因有多么复杂,责任到底在不在企业方,我们都赔钱了啊,大部分家属也都接受补偿,情绪稳定。这事儿哪说哪儿了就是了。

所有敢借此事机黑平托车、攻击福特公司的喷子,都是汉奸!啊不对,都是美奸!

尤其是那个该死的麦克·道伊!就没有人觉得他很可疑么?这家伙连续几年别的事儿啥也不干,就专盯着平托事故进行调查,最后扒出了那么多黑料。严重泄露商业机密的事情我们就不追究了,他这么长时间跟查这么久,到底是谁资助的?

我们呼吁有关部门好好查查这个人,很可能他就是小日本安插在咱美国的商业间谍!甚至苏联间谍!

黑我们的民族品牌就是危害我们国家的利益。这小子良心大大滴坏了!必须死啦死啦地!”

没有,福特公司到最后也没敢举起这杆民粹主义大棋肆意挥舞,混淆视听。

因为美国老百姓不太吃这一套。

虽然川普的MAGA在美国也有相当的煽动力。但“让美国汽车重新伟大”和自己坐到移动火葬场里不知何时免费烧一次之间,究竟孰轻孰重,大部分美国人还是拎得清的。

他们不是不爱国,只是爱的没有那么傻。福特是福特,美国是美国,我自己和家人的性命得由自己的的选择负责。

所以福特汽车最终失败了,美国汽车行业在短时间内遭遇了沉重打击。美国人看似是为了珍视自己的性命,放弃了曾经引以为豪的产业。

可是从更长远看,真的如此么?美国真的因为这场案子“亏本”了吗?

未必,美国汽车产业在该案之后虽然受到了冲击,却没有垮掉,这其中的原因更耐人寻味。

img

时下很多人,把汽车看做能移动的“沙发、冰箱、大彩电”。

我必须说,这种认识错的离谱。

这个世界上的工业品分为两种,一种,我们不妨称之为工业品A,比如沙发、冰箱、彩电、智能手机这些产品。

这些就是纯粹的生活用品,即便造的不好,也很难危及消费者的生命。所以这些产业很适合“新势力”下场、一旦有机会、获得大投入,就可以实现对老牌企业的弯道超车。因为手机么,即便这一款产品设计存在缺陷,碎屏、电量不足、过热,都没关系。

因为它不危及消费者生命。这次没做好,迭代一下,明年再造个PLUS改进掉,就可以了,不妨碍让消费者继续买。

但另一种工业品,我们称之为工业品B,比如汽车,它们的产业逻辑是不一样的。

一个大活人坐到车里,相当于把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交给了造车者,这丝毫轻忽不得了,稍有差池很有可能就是人命关天。

所以汽车这种产业是不适合“新势力”搞大跃进式的弯道超车的,哪怕是福特这样的老牌车企,第一次尝试搞紧凑型轿车,还是仓促之中翻了车,赔成那个熊样,大家都看见了吧?

汽车是一个异常精密而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不允许过于随意而仓促的加加减减,一年搞一次甚至几次迭代。真出了事故请问你怎么对得起购买你的用户呢?

你总跟用户的在天之灵说:“不好意思,我们刚进入该领域,造车经验难免不足,明年我们会推出该车型的PLUS版,生产技术继续遥遥领先!期待您的继续信任、选购!”

对于工业品B,什么东西最重要?不是价格,不是外观,不是更多更花里胡哨的功能。而是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安全信任——我信你不会为了省那11美元,让我的生命冒风险。

那么这种信任怎样才能建立呢?靠福特这样的企业自主规制,或者写血书保证“美国人不骗美国人”,你觉得可能么?

资本永远是逐利的,没有规制,他们会为了牟利踏平世间的一切。

所以只能仰赖舆论的监督和司法的公正。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福特公司当年在平托车案发之后,真的有能力“压”住这个事件,把受害者和家属都摆平了,美国媒体也对此事装作没看见、不监督、不报道。法院也纵容、偏袒福特公司。那么此事后果会怎样呢?

有句话说得好,“你能在某些的时间里欺骗所有人,也能在所有时间里欺骗某些人,但无法在所有时间里欺骗所有人”。设计存在严重缺陷的平托车,早晚是会东窗事发的。

如果不在美国人自己这里,而是在别国东窗事发,全世界都会看到福特公司的一手遮天、美国媒体的监督无力和美国司法对这家企业的偏袒。

到那个时候,福特还能有什么国际信誉可言呢?消费者,尤其是海外消费者还怎么敢去买这家公司的汽车?除非他们不要命了。

到那时,福特也许可以继续忽悠少数美国爱国者买自己的汽车,但这种“骗粉”模式是长久不了的。整个美国汽车产业会因为丧失信誉而丧失海外市场,并进而因为丧失了信誉和用户反馈而沦为闭门造车,最终失去市场活力。到那时才是整个美国汽车产业的真正末日。

这种灾难性的情况其实在另一个国家发生过,这就是冷战时期的苏联。

是的,作为美国曾经的最强劲的竞争对手,苏联也曾下大力气研发、推广过自家的汽车产业,我们俗称的“嘎斯车”就曾经是苏联高尔基汽车厂的拳头产品。苏联曾经用成吨的黄金为高尔基汽车城引进汽车生产线。

但这些对汽车工业投入最终全部都打了水漂。道理很简单,因为嘎斯车的口碑是与高尔基汽车厂相绑定的,而高尔基车厂作为一家苏联以举国之力重点培育的国有企业,又跟苏联的国家信誉相绑定,批评嘎斯车约等于批评苏联。毕竟国家投入了那么多,给你造出嘎斯车,你怎么能不满意呢?你怎么敢不满意?

于是在严密的层层绑定和保护之下,用户给嘎斯车的评价于是只能是永远的“五星好评”。用户反馈机制彻底丧失掉了。

高尔基汽车厂的工程师也许很聪明,但他们无法改进嘎斯车,因为他们得不到反馈和压力,无从依据使用需求去改进自己的生产。经常是一款汽车一用十几年——因为生产者真的觉得这样造车已经完美了。

可是在苏联民间,受压抑的对嘎斯汽车的吐槽却在以苏联笑话的模式疯狂流传,比如:

一辆嘎斯车停在路口,绿灯亮了也不开,为什么?

答案是:因为车轮胎上,粘了一块口香糖。

最终,苏联汽车只能在盲目的迷走中最终沦为一种工业垃圾、一个真正的笑话。这就是因为失去了监督而丧失了反馈,因丧失了反馈而丧失产业活性的典型案例。

img

我们得到了一个与直觉看似完全相反的结论——在骇人听闻的平托案发生后,拯救美国汽车产业不至沦亡,让其在今天的汽车工业中依然占据一席之地的“最后保卫者”是谁呢?

是一定要为受害的孩子讨回公道的父母们;

是锲而不舍、数年如一日持续跟进报道、追查的记者道伊和他的媒体同行;

是不顾什么“福特是美国的企业之光”,严肃还原真相、最终秉公作出判决的法院。

对自身权利而非“宏大叙事”的重视,舆论监督的锲而不舍,司法的公平公正。是这些,而不是福特公司的隐瞒,最终重建了美国消费者对福特车,对所有国产车的信任。

看来,想造一辆靠谱的好车,还真不是单纯技术和烧钱的事儿。

这世上有些东西,光靠“科技与狠活”是搞不定的。

全文完

本文6000字,感谢读完,文末再推荐一下我的年费会员小程序,一如昨天的文章里所说,微信公众号的公域传播时代正在过去,今后我会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知识城邦搭建中,欢迎您的光顾,知识星球会员有特别优惠,请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添加小助手了解优惠方案: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