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T 档案卡
标题:【404文库】“我们原以为,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但没有想到,这种记忆,原来是像金鱼一样的记忆”(外二篇)
来源:何加盐建设性意见李三一的零碎理论

主题归类:审查新华社中国传媒大学 CDS收藏:时间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404档案馆》讲述中国审查与反审查的故事,同时以文字、音频和视频的形式发布。播客节目可在 Apple Podcasts, Google Podcasts, Spotify 或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搜索“404档案馆”进行收听,视频节目可在Youtube“中国数字时代· 404档案馆”频道收看。

欢迎来到404档案馆,在这里,我们一起穿越中国数字高墙

尽管中国的言论审查和舆论管控日趋严峻,国家对公民的监控也无处不在,但我们依然可以看那些不服从的个体,顶着被删号、被约谈、甚至被监禁的风险,对不公义勇敢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数字时代在“404文库”栏目中长期收录这些被当局审查机制删除的声音。如果您也不希望这些声音就这样消失,请随手将它们转发给您可以转发的任何人。

本期节目,我们将选读过去一周引起舆论关注的三篇404文章。

一、何加盐|中文互联网正在加速崩塌

5月22日,微信公众号“何加盐”发布文章《中文互联网正在加速崩塌》。

作者在该文中提出1998年至2005年期间,“几乎所有在那个年代曾经红火过的中文网站,如网易、搜狐、校园BBS、西祠胡同、凯迪猫眼、天涯论坛、校内网(人人网)、新浪博客、百度贴吧、以及大量的个人网站等,在一定年份之前的信息都已经完全消失不见了,甚至大部分网站是所有年份的信息都消失了。唯一例外的是新浪网,还能找到一些十几年前的信息,但也是极少数的寥寥几条,其他99.9999%以上的内容,全都消失了。

大家都没有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中文互联网正在迅速崩塌,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前的中文互联网内容,已经几乎消失殆尽。

我们原以为,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但没有想到,这种记忆,原来是像金鱼一样的记忆。”

文章一经发布便被广泛传播,并引发网民大量讨论。很快,该文便因提及中共当局的网络审查制度而遭到删除。

原文中还写道:

如果我们在百度上搜索“马云”这两个字,把时间设定在1998年到2005年,能搜出来的信息,大概有多少条呢?是1亿条,还是1000万条,还是100万条?

我在几个群问过,大家普遍的猜想是,应该是百万或者千万的级别。毕竟,互联网信息如此浩如烟海。马云作为那个时代的风云企业家,在网上留下的痕迹肯定是非常多的。

但实际上能搜出的全部结果如下:

image

用百度搜索,选定日期范围为“1998年5月22日到2005年5月22日”,含有马云的信息,总共是1条(2024年5月22日数据)。

而仅有的这一条信息,也是虚假的。点进去会发现,文章的发布时间其实是2021年,不属于上面限定的时间段,只是不知怎么回事,它被莫名其妙地搜索出来。

image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要了解那一段时间关于马云的经历、报道、人们对他的讨论、他的讲话、公司的发展史等等,我们能得到的有效的原始信息量,是零。
……
这两年来,我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感觉:网上能找到的原始资料,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之前还能看到一些原始的报道,后来慢慢没有了;之前还能找到主人公的演讲或者他们写的文章,后来慢慢找不到了;之前还能看到很多采访或对谈的视频,后来慢慢消失了。

似乎有一个吞噬网页的怪兽,它沿着历史的时间线,从过去向着现在吞噬,先是小口小口,然后大口大口,把中文互联网的一切内容,以五年、十年为单位,一口吞掉。

等我们回过神来,会发现,在移动互联网之前曾经存在过的中文互联网的一切,不管是门户网站、机构官方网站、个人网页,还是校园BBS、公众论坛,还是新浪博客、百度贴吧,还是文件、照片、音乐、视频等,都已消失不见。

我们曾经以为互联网可以保留一切,但结果是一切都没能保留。
……
总体而言,互联网信息的监管,是从无到有,从宽到严,从严到更严的过程。以前可以合法存在的内容,后来不符合监管要求了;或者是以前可以灰色存在的内容,后来被定义为黑色了。这些内容都会直接被咔嚓掉。

还有一些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舆论的两极分化越来越极端,以前“只道是平常”的内容,在后来的舆论环境中显得非常尖锐、敏感,尽管不违法,但是可能激化矛盾,形成混乱,监管方也有可能会要求处理掉。

除了官方部门之外,愤怒的网友,也时时充当着舆论监管员的角色。他们会翻出十几年前某人无意中说的某句话,揪着不放,把人网暴至“社会性死亡”。

但监管上最重要的影响,还不是监管部门的处理或愤怒网友的攻击,而是它们会造成公司与个人的“自我审查”。

因为谁也不知道,网站上存在的哪一条内容,某人曾说过的哪一句话,会不会在若干年后,给当事人带来灭顶之灾。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把这些潜在的“定时炸弹”全部清除,也就是把网站关掉或者把内容全部删除。

二、建设性意见|以色列总理被国际刑事法院申请逮捕?新华社可太贴心了……

5月20日,国际刑事法院(ICC)就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以色列国防部长加兰特,以及三名哈马斯领导人涉嫌战争罪申请逮捕令。

img

然而,在中国官媒新华社转发报道的新闻中,仅仅提及了国际刑事法院对以方的逮捕令,直接省略同被申请逮捕的哈马斯领导人。

img

对此,微信公众号“建设性意见”作者项栋梁发布文章质疑嘲讽新华社这一“刻意为之”的新闻报道。

文章中写道:

同一个新闻,新华社考虑到中国读者的感情偏向,怕大家在520这个欢乐祥和的日子里不开心,特别做了编辑处理,把哈马斯领导人涉嫌战争罪被申请逮捕令的这部分剪裁掉了。不得不说,真是太贴心了,不愧为官媒之首。

当然,我也是很贴心的,我也可以提供一些补充信息给大家参考。

首先,申请逮捕令不等于批准了逮捕令。

你还别说,国际刑事法院是真有权力批准逮捕一国元首的,能不能抓到人是一回事,单从法理层面讲他们可真是管得了、并且是唯一管得了战争狂人的机构。

上一个被国际刑事法院动真格发布逮捕令的国家元首,是俄罗斯总统普京,他因发动侵略乌克兰的战争,于2023年3月被国际刑事法院批准逮捕。当然,至今并没有抓到人。

此次以色列总理和哈马斯领导人所遇到的情况和普京略有不同,他们是被申请逮捕,目前还没有经法院合议批准。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同时以战争罪申请逮捕哈以冲突双方的领导人,这更多是国际刑事法院的表态与呼吁:

一方面是向全世界表明姿态,哈以冲突已造成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双方领导人对此都负有责任。另一方面是向哈以双方领导人喊话,呼吁他们尽快和谈止战,结束战争给平民带来的灾难,再不和谈我们就真的批准逮捕了。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国际刑事法院同时申请逮捕哈以双方领导人,为什么新华社只报道其中一边呢?

还有一个我不太敢问的问题:

之前,这么久以来,新华社的国际新闻报道……

算了不问了,保号要紧。

一点建设性意见:国际新闻,最好还是看真正的新闻机构的报道。

三、李三一的零碎理论|中国传媒大学近期之怪现状

5月25日,中国传媒大学着火,就读于该校的微信公众号“李三一的零碎理论”作者发布文章,以“新闻人”的视角质疑中国传媒大学对火灾事故的掩盖。

image

文章写道:

就在五月二十五日,在北京阴冷的雨天的凌晨,一股浓烟再次在中国传媒大学升起。半年以来,中传已经燃气了三把大火。整部《三国演义》,也不过乌巢赤壁夷陵三把火,你传的风水确实远在其他211之上。

回旋镖纪元三年,你传终于发布了官方通告。无愧于中国传媒大学之名,其笔法之水准堪比重庆警方。你传在小红书上的相关话题更是难寻踪迹。

住在八十年代的复古式公寓里,六到八个人聚居在不如大多数四人间大的商务空间里,火灾想必是必然会有的事情。不过学校给食堂外面加装3D大屏,在平地上建桥,修建现代化的新办公楼,安装孙悟空都想钻进去的大石头,想必对于宿舍的翻新也早已提上了日程。想到自己等到通知就能住进21世纪水准的宿舍,不由得在自由的空气和土地中感谢领导。

当然,我们用答历史题的术语来讲,从一定程度上讲——尤其是对于新闻人而言——这种事情还是有着丰富的启示与意义。我们看到了在这种恶性事件下,熟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传媒领导们是如何运用无形的大手让学校全身而退,让我们这些初入新闻行业的小登知道了新闻学的魅力所在,以及新闻学应当如何服务于该服务的人。伟大,无需多言。唯一的遗憾便是,这件事如果写成深度报道会相当精彩,可惜期末作业没办法写这个。

相较于绝大多数人的尖锐批判,我似乎没有太多想要去批判的。还是那句话,我们是平民老百姓,那些好事是轮不到我们的。在回旋镖纪元,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独善其身,在回旋镖一次次打来的时候,我们会看见某些群体被撕下人皮后的模样。

以上是本期选读的三篇404文章。文章全文见中国数字时代网站。这些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

中国数字时代 CDT 致力于记录和传播中文互联网上被审查的信息,以及人们与审查对抗的努力。欢迎大家通过电报(Telegram)平台 向我们投稿,为记录和对抗中国网络审查作出你的贡献!

cdtimg

了解更多投稿信息,请阅读中国数字时代征稿说明

欢迎读者访问 CDT播客CDT视频 收听/观看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