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T 档案卡
标题:【404文库】“记者是不存在的,接受采访的领导是莫须有的,报道中涉及到的所有人都是隐形的”(外二篇)
来源:玖奌杂货铺挪威TALK基本常识

主题归类:李文亮湖南永州粗苯泄漏集采药
CDS收藏:时间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404档案馆》讲述中国审查与反审查的故事,同时以文字、音频和视频的形式发布。播客节目可在 Apple Podcasts, Google Podcasts, Spotify 或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搜索“404档案馆”进行收听,视频节目可在Youtube“中国数字时代· 404档案馆”频道收看。

欢迎来到404档案馆,在这里,我们一起穿越中国数字高墙

尽管中国的言论审查和舆论管控日趋严峻,国家对公民的监控也无处不在,但我们依然可以看那些不服从的个体,顶着被删号、被约谈、甚至被监禁的风险,对不公义勇敢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数字时代在“404文库”栏目中长期收录这些被当局审查机制删除的声音。如果您也不希望这些声音就这样消失,请随手将它们转发给您可以转发的任何人。

在本期的【404文库】栏目中,我们将选读过去一周中引起舆论关注的三篇404文章。

一、玖奌杂货铺|五年了

2025年2月7日,新冠疫情“吹哨人”李文亮医生逝世五周年。微信公众号“玖奌杂货铺”发布文章纪念李文亮医生。然而,该文很快便遭到审查删除。

作者写道:

五年前的今天,李文亮医生殉职。那一夜,无数人辗转反侧,为一个平凡的英雄守夜。

img

一个多月以后的2020年4月2日,李文亮医生被评定为烈士。

刚才又去看了李文亮医生的微博。五年过去了,仍然有很多人怀念他。看一会儿评论区,眼泪快掉下来了。有些人,过了很久,想起来还是会难受。

李文亮医生去世的时候,年仅35岁。如果还活着,也要步入不惑之年了。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就五年了。这世界变化很大,但有些事好像又没变。

上海的郑医生因为说了几句集采药的事,就被网络上很多人追着骂。有些坏人还是那么坏,做个好人还是那么难。跳梁小丑连遮羞布都可以不要了,说真话的人要小心翼翼,战战兢兢。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生是应该说真话的。医生说假话,尤其是在公共卫生专业领域说假话,是会死很多人的。

说真话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因为有太多的人满嘴谎话,一本正经地说着连自己不相信的假话,所以说真话就显得尤其珍贵。

怀念李文亮医生,是因为他说了真话。

人是很健忘的。也许,现在的人,已经渐渐不再能想起那几年发生的事情了。也许,再过几年十几年,没有多少人会记得2020年的春天发生过什么了。

但李文亮医生留下的那句话,“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不会被忘记。

img

古人说人生有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能有一句话被世人铭记,李文亮医生已经永垂不朽了。

这些年,网络上的人渣似乎越来越多了。以前,我会在文章中说,别把世界让给那些你鄙视的人。但现在,我经常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觉得累了倦了,也写不动了。但每次想到李文亮医生,会让我多一些勇气,也多一些信心,不至于那么失望。

五年前的那个春天,李文亮医生点亮了一盏灯。今天,仍然在温暖这个世界。

谢谢您,李医生!

二、挪威TALK|湖南永州粗苯泄漏的通报信息太少了

2025年1月31日,一辆载有危险化学物质的罐车在湖南永州零陵区发生翻车事故,导致粗苯泄漏。

img

政府发布通报称,当地“自来水水质安全可控,城区供水正常”。

img

事发地附近居民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称,侧翻事故发生后曾看到涉事车辆附近出现黑色浓烟,“不少居民都自行囤积了矿泉水备用”。《第一财经》报道称,事故车辆上共装载粗苯33.5吨;粗苯是一种苯系化合物,常温下为淡黄色透明液体,比水轻,不溶于水,直接接触对人体有害。

公众号 “挪威Talk” 2月5日发表文章《湖南永州粗苯泄漏的通报信息太少了》,CDT已存档备份。此外几乎无新闻报道和评论。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写道:

苯,非常危险,非常非常危险,而且不易于被感受到。

这玩意对人体的影响是长期的,强调一下,苯是一级致癌物。

目前官方的通报信息就只有以下这些内容:1)侧翻罐车装了33.5吨的粗苯;2)泄漏粗苯已经流入附近河流潇水;3)救援人员构筑了7道堤坝,截流了污染物;4)自来水和潇水水质没问题,城区供水可以放心饮用。

然后,就没了,可能是由于时间关系,反正我觉得通报出来的信息太少了,比如构筑了7道堤坝,在哪里构筑的,污染的水流流经区域是哪里?这些范围应该通报出来。

城区自来水正常,那周边村庄呢?地下水还能不能喝了,如果不能喝了,普通民众应该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证自己的饮水安全?还有就是,我看网上有曝光出来的图片,现场处理的工作人员戴着个口罩就上了,这是苯泄漏啊,戴个口罩管什么用,预防这玩意至少要防毒面罩大抵。

到目前为止,没有看到具体的泄漏数据,通报上只是语焉不详地写了有泄漏,其实这个数字很容易得到,看车上还有多少,比如只剩10吨了,那泄漏量至少在20吨以上,这可不少。

就目前的这个通报内容,信息太少太少了,主要缺乏三方面的信息,第一是具体的泄漏情况以及可能的污染范围;第二是核心数据监测的位置,得让人知道哪块区域的具体情况究竟如何;第三是普通民众的应对措施,但目前似乎就是一句放心,不信谣不传谣就完了。

但不信谣不传谣的前提是重要数据和信息公开、及时通报,很遗憾,以上全没有。

至于空气监测数据,通报上提都没提,我们都知道,粗苯是易挥发物质,4点侧翻,7点开始处理,你要说空气没有受影响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应该立刻对泄漏点附近区域进行空气监测。

还是那句话,得有更详细的通报,以及更密集的宣传,现在上个热搜都上不去,怎么让更多人看到?

三、基本常识|回应集采药质疑!国家医保局“莫须有”领导接受“不存在”记者专访

有关集采药、仿制药的讨论在中文互联网上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审查删除。2月9日,国家医保局官方账号发布了一篇专访报道,回应集采药风波。然而,该回应报道仍是以极其强硬的态度称集采药安全可靠。

对此,在微信公众号“基本常识”所发布的遭到审查的文章中,作者评论道:

关于回应的内容我就不多评论了,简而言之还是一以贯之的口径,集采药安全可靠,超低价集采药也有质量保障,所有的质疑都是捕风捉影。

特别有意思的是这篇专访本身,正如我标题里所写的,它是国家医保局一位莫须有的领导接受了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一位不存在的记者专访,然后才写出的报道。

img

最开始我在国家医保局官方账号看到这篇专访报道的时候就觉得有点奇怪,怎么没有署名呢?文章底下写着来源是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我还在想是不是原文署了名,转载时漏掉了。为此我特意去下载了一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App,真的找到了这篇报道。

同样的,在客户端的新闻报道页面也没有找到记者署名。

本来嘛,人民日报,正经媒体,记者采访了专家和领导,撰写了报道,光明正大的事,就应该署名为报道负责的。

即便是我这样不入流的自媒体,写这篇文章也能大大方方注明作者是项栋梁,文章下面还有我的头像,真•无愧于心。

但是很奇怪,偏偏到了这篇亿万国人瞩目的,很明显会成为爆款新闻的专访,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却没有记者署名。

那么,是忘了吗?我仔细往下看,确认不是忘了署名,因为文章末尾有主编、责编和校对的署名,没理由单独把记者给忘了。

Iimg

所以,到此可以判定,这个采访了国家医保局和药监局领导的记者并不存在。或者……没脸见人?

再看采访对象,也是很特别,全都是隐形人。

整篇报道里数十次出现“有关同志”、“有关专家”、“调研人员”、“7家医院负责人”、“医护人员”、“麻醉科临床医生”、“结直肠外科主任”、“有人”等指代词,没有一个真名实姓的。

再重复一遍:国家医保局回应集采药质疑的文章里,从头到尾没有出现任何一个真人的名字。

不管实际情况是怎样,没有采访对象名字的报道就是会专业人士判定为“纯属虚构”,这是保护新闻真实性的重要原则。

在公开的报道里可以用化名张三李四,可以用“不方便透露姓名的人士”,绝不能用“有人”,不能用“听说”。

总之,采访对象必须真实存在,不能“莫须有”。

所以,这篇专访报道从头到尾就很奇怪,记者是不存在的,接受采访的领导是莫须有的,报道中涉及到的所有人都是隐形的。

与之相对应的,这篇报道涉及的内容却是和14亿人的健康切身相关,和数万亿医保基金直接挂钩。

以上是本期选读的三篇404文章。文章全文见中国数字时代网站。这些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

中国数字时代 CDT 致力于记录和传播中文互联网上被审查的信息,以及人们与审查对抗的努力。欢迎大家通过电报(Telegram)平台 向我们投稿,为记录和对抗中国网络审查作出你的贡献!

cdtimg

了解更多投稿信息,请阅读中国数字时代征稿说明

欢迎读者访问 CDT播客CDT视频 收听/观看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