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看立法会补选:社会激进化和内耗加剧
23.05.2010
五区补选候选人之一黄毓民的竞选海报 |
香港立法会在上周日举行了补选,以选出在”五区总辞”中出现职位空缺的议员。由于”五区总辞”方案将这一行动称为香港市民对政改方案的”公投”,因此与北京和香港特区政府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补选投票率回归后最低
补选结果,投票率仅为17%,创回归后最低,但五名先前辞职的议员却全部当选。
对此,香港《明报》的报道写道:”5区补选落幕了,由于建制派不参与,以及泛民有鹰鸽两条路线之争,所以,投票率低是意料中事。如果特区政府和建制派因而沾沾自喜,继续在香港民主进程采取蜗牛慢步的策略,现在享受免费政治午餐的功能组别虽然可以受惠,但,社会的激进化和内耗必然加剧,香港整体及长远利益将要付出更大代价。”
报道写道:”选择不投票的人可分两大类:一是传统建制派的支持者,他们对民主的诉求与泛民有根本的分别;另一类则是泛民的支持者,他们对民主有坚实的追求,只是不认同公社联盟的激进手法,因而选择不投票。因此,低投票率,一个解读是港人不认同「变相公投」这手段,但不可以解读为港人不支持民主,甚或解读为港人支持特区政府的政改方案。港人对民主、对要求落实真普选,有坚定不移的诉求,北京不要错误解读。”
为对手着想
《明报》的一篇评论写道:”鹰派推动的「变相公投」结束了,我们希望焦点重新落在鸽派与北京及建制派的接触。过去几个月,民主派的鸽派(包括民主党多名立法会议员、学者和社会人士)组成了「终极普选联盟」,他们于今年3月13日公布了政改建议,这个「鸽派方案」是香港政制讨论的重要范式转移,因为温和民主派采取一个全新的策略──从「保障对方的利益」出发。……这个方案的重点是「为对手着想」,看似匪夷所思,实则有其理论根据,香港中文大学学者陈健民指出,在西班牙的民主进程中,「协议」(pact)起了关键的作用──「协议」就是政圈持份者为重订权力分配而达至的协议,其基础是参与协议者的基本利益在新游戏规则下将得到保障。简言之,建制派与改革派要达成协议,就要确保新政制不会把对方赶尽杀绝,双方利益都得到保障。陈健民解释,普选联的建议就是根据上述原则而成,目的是要体现双赢,安抚保守派,让放弃功能议席的议员较容易透过直选返回议会。”
评论写道:”普选联或鸽派方案绝非完美,但用心良苦,为了实现普选,不惜在制度上自我约束,限制民主派的力量,确保对手获得一定比例的议席。可惜,……建制派一方面高调打击激进民主派的「变相公投」,另一方面冷待温和民主派的双赢方案,如此取态,怎能叫人相信建制派是有诚意推动香港政制向前走?如果鸽派被建制派拖至心灰意冷,认定沟通之路是虚假的话,只会益了鹰派,令激进之火愈烧愈烈,这决非香港之福。”
政改没有赢家
香港《信报》发表社论,题为《「公投」怎论成败 政改没有赢家》。社论写道:”在泛民议员建议借议会补选搞「变相公投」开始,我们就持否定态度,主要原因是泛民在议会拥有二十三票,只要他们联手投反对票,政改方案就无法通过,他们又何须再搞什么「公投」?香港人对普选的诉求已十分清晰,加快民主步伐以达到二〇一七和二〇二〇双普选得到落实,应是没有人可以否认的「主流民意」,那么,「变相公投」作用何在?现在「公投」的结果以低投票率完成,泛民手上已无牌可打,原来也许有借「公投」反应热烈、以强大民意压力作为跟政府讨价还价,如今此路不通,相信泛民很快就会重新走回二〇〇五的捆绑投票模式,利用议会内的二十多票否决政改方案。……如此看来,政府的政改方案难逃再遭否决的命运。”
社论接着写道:”其三,经过长期的争论、对峙,在普选议题上民意的分裂更深、对抗更激烈,泛民议员用尽各种方法逼政府早日落实双普选,但均不得要领,他们的失望和沮丧情绪将不断上升,以他们在议会内的议席,足以否决政府任何重要议案,府会之间的对立持续升温,相信很快会从政改蔓延至其它民生议题;而向来跟政府「合作无间」、同声同气的功能组别议员如果在其它议题上支持政府,势将成为泛民议员围攻的目标,议会内的分裂将会更加严重。……正如我们过去的分析,政改走到这个地步,真的是前无去路,各方皆输-特区政府在中央「指导」下只能提出鸟笼式的政改方案,而政府又没有任何空间跟泛民议员讨价还价,方案最终必会被否决;泛民用尽各种方法也不能改变现实,其取向必会趋于愈来愈激烈,社会对抗气氛只会更浓;北京以循序渐进为理由处处为普选设限,但换来的是香港民意愈来愈不满;如此结果,对香港发展将是一个严重警号。”
摘编:李华
责编:叶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