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者按】
毛泽东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一部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凡关系到本朝统治者不光彩的地方,自然不能写,也不敢写。”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大凡极权者,对待历史都犯有这个通病:“凡关系到本朝统治者不光彩的地方,自然不能写,也不敢写。”——
掩盖自己的丑事,千方百计粉饰妆扮自己,一以贯之“伟光正”,欺骗人民,以期极权永固。
=====================================================================

 

             
75河南水灾23万人死亡?(转载)

 

               作者:邓不平 
来源:博客中国  2010-07-23

 

   
2005年5月28日,美国《Discovery》栏目播放一期名为《世界历史上人为技术错误造成的灾害TOP
10》的专题节目。它们包括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印度化工厂泄毒事件等。

 

  
而TOP.1,世界历史上最惨绝人寰的人为灾难,居然就是中国河南省驻马店板桥水库溃堤!

 

   
消息披露后,一向保密的中国官方的媒体迫于外界舆论压力,事隔30年后才不得不向人民承认这次洪灾造成巨大损失。

 

   
据《Discovery》节目报导:1975年8月,河南板桥水库因暴雨发生垮坝,9县1镇东西150公里、南北75公里范围内一片汪洋。现场打捞起尸体10万多具,后期因缺粮、感染、瘟疫又致14万人死亡。24万余的死亡人数,直逼次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

 

   
当然,这个24万的死亡人数,包括垮坝当晚熟睡中的直接受难者,也包括几天后爆破泄洪、分洪的受难者,以及灾后瘟疫、饥饿等致死者。

 

   
史实

 

   
1975年8月8日凌晨1时,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大型水库——板桥水库垮坝。八亿立方米的大洪水,以雷霆万钧之势汹涌而出,在黑夜中咆哮、嘶叫,吞噬村庄、桥梁、工厂,
骨牌效应下,造成下游十余座水库同时崩溃。

 

   
与此同时,另一座大型水库石漫滩水库,竹沟、田岗两座中型水库,58座小型水库在短短数小时内相继垮坝溃决。

 

   
结果,滔天洪水淹没了30个县市、1780万亩农田,1015万人受灾,六百八十万间房屋倒塌,一百公里的京广铁路被毀,铁轨变成麻花狀,其威力绝不下于南亚大海啸。

 

   
此次灾情,官方一直讳莫如深。直到一九九九年,由前水利部长钱正英作序的《中国大洪水》,才披露部份灾情:死亡人数为二万九千人。但这个数字并不准确,且与实际相差甚远。

 

   
关于1975年河南水库垮坝死亡人数,至少有以下几种说法:

 

   
孟昭华和彭传荣编的中国灾荒史中载录,板桥水库和石漫滩水库垮坝失事,约有10万人当即被洪水卷走;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蔡则怡和赵思雄说,死亡近10万人;

 

   
中国科学院著名的气象学家陶诗言写到,死亡人数达数万人;

 

   
板桥水库重新修建碑文中刻有,卷走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财产;

 

   
上海辞书出版社的水利词典记载:板桥水库和石漫滩水库垮坝,死亡2.6万人;

 

   
在由水利部组织和委托编写的中国水灾史一书中,有一章节是关于1975年淮河洪水的,书中写道:1975年水库溃坝事件的死亡人数为2.6万人。但是,同在这本书的前言中(执笔者:南京水文研究所骆承政)写道:1975年水库溃坝事件的死亡人数为85600人;

 

   
比较震撼的是全国政协委员和政协常委乔培新、孙越崎、林华、千家驹、王兴让、雷天觉、徐驰和陆钦侃揭露,死亡人数达23万人。

 

   
水库由来

 

   
为什么要修建板桥等水库?目的只有一个:治淮,而且是毛泽东御笔亲批。

 

   
1949年夏,淮河流域发生水灾,河堤多处决口,受灾面积2500万亩;1950年夏,淮河流域再次发生百年不遇的严重水灾,27个县受灾,受灾人口990万,受灾面积31000万亩,被冲毁和破坏的房屋达80余万间,死亡人数489人。

 

   
1950年中共中央治淮委员会成立,1951年毛泽东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之后,淮河流域上的一大批水库工程开始兴建,其中大部份工程在1956年和1957年又经扩建和加固,板桥水库和石漫滩水库就是这个年代的产物。

 

   
至五十年代末,在淮河上游建造了佛子岭、梅山、磨子潭、响洪甸、南湾、薄山、白沙、板桥和石漫滩共九座大型水库和无数的中小型水库,其目的就是蓄水,当时把这个水利策略,叫作“满天星”和“葡萄串”。

 

   
至此,治理淮河的水库措施已经是全部实施了,再也找不到适合建水库的坝址了。当时人们遗憾的只是在淮河流域上找不到一个象三峡水库一样的,一个能一劳永逸的工程,能称雄世界的工程。

 

   
台风强降雨,水库崩堤

 

   
1975年7月31日,3号台风在太平洋上空形成。8月7日,台风进入驻马店地区。

 

   
在台风尚未到达时,驻马店地区就已经普降暴雨。8月4日至8日,暴雨中心最大过程雨量达1631毫米,8月5日至7日3天的最大降雨量为1605毫米,相当于驻马店地区年平均雨量的1.8倍。

 

   
4日至8日,超过400毫米的降雨面积达
19410平方公里,大于1000毫米的降水区集中在京广铁路以西板桥水库、石漫滩水库到方城一带。

 

   
8月5日晨,板桥水库水位开始上涨。8月7日19时30分,驻守在板桥水库的34450部队,向上级部门发出特特急电称:“板桥水库水位急遽上升,情况十分危急,水面离坝顶只有1.3米,再下300毫米雨量,水库就有垮坝危险!”

 

   
在该急电未被回应的情况下,7个小时后的8日零时20分,水库管理局第二次向上级部门发出特特急电,请求动用飞机炸掉副溢洪道,确保大坝安全。

 

   
这两封急电均如泥牛入海,没有半点回应。40分钟后,高涨的洪水漫坝而过。水库管理局第三次向上级部门发出特特告急电,并紧急开启尚能移动的五扇闸门,但此时水库已经开始决口。

 

   
8日凌晨,洪水像脱缰的野马,冲出板桥水库的决口,以每秒6米的速度铺天盖地向下游冲去。

 

   
据记载,溃决时最大出库瞬间流量为7.81万立方米每秒,在6小时内向下游倾泄7.01亿立方米洪水。至遂平县境内时,水面宽10公里,水头高3—7米。昔日人欢马叫的遂平县城,顷刻之间一片汪洋。

 

   
沉睡在梦乡中的人们,在浑然不觉中变成沉溺水底的冤魂。

 

   
溃坝洪水进入河道后,在大坝至京广铁路直线距离45公里之间,形成一股水头高达5—9米、水流宽为12—15公里的洪流。

 

   
石漫滩水库5日20时水位开始上涨,至8日0时30分,涨至最高水位111.40米、防浪墙顶过水深0.4米时,大坝漫决。

 

   
入库洪水总量2.24亿立方米,在5个半小时内全部泄完,最大垮坝流量3万立方米每秒,下游田岗水库随之漫决。沙河、洪河下游泥河洼、老王坡两座滞洪区,最大蓄洪量为8.86亿立方米,此时,超蓄4.50亿立方米,蓄洪堤多处漫溢决口,失去控制作用。

 

   
驻马店地区的主要河流全部溃堤漫溢。全区东西300公里,南北150公里,60亿立方米洪水疯狂漫流,汪洋一片。因老王坡滞洪区干河河堤在8月8日漫决,约有10亿立方米洪水串入汾泉河流域。9日晚,洪水进入安徽阜阳地区境内,泉河多处溃堤,临泉县城被淹。

 

   
据了解,8月5日17时,水库上游猛降暴雨,板桥水库管理局院内积水已逾1米,库区内电话中断。管理局与水库上游龙王庙、桃花店等雨量站全部失去联系。

 

   
8月7日19时30分和8日零时20分,水库管理局用当地驻军的军用通讯设备两次向上级部门发出特特急电,请求用飞机炸掉副溢洪道,确保大坝安全,可是,均未能传到上级部门领导手中。

 

   
8日1时40分,水库管理局第三次向上级部门发出特特急电,报告水库已经决口。4时,水库当地驻军冒着被雷击的危险,将步话机天线移上房顶,又将垮坝情况通知驻马店军分区转报地委。同时,水库驻军用信号弹向下游群众报告险情并紧急转移,但由于没有事先约定而未能如愿。

 

   
在1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近60亿立方米的洪水肆意横流。劫后余生的人回忆,板桥水库高24.5米的大坝溃决时,出库洪峰,声如山崩地裂,形如倒海翻江。所到之处,建筑、树木一瞬间消失了踪影。干流水面上,人头攒动,拼命挣扎、呼救。遇难人的尸体和猪、羊、牛、马、鸡、鸭等动物尸体,顺水漂流。石磙碾盘,被冲下沟河,链轨拖拉机、重型机械车床等随水翻滚。遂平火车站50吨的火车车厢被冲走5公里,铁轨被扭成麻花形……

 

   
洪水过后的驻马店,苍蝇趴在电线上像一条黑粗绳子,把树枝都压弯了,只留下一片灰蒙蒙的大地。河沟里、淤泥里,人畜尸体,横七竖八,惨不忍睹。

 

   
板桥水库东4公里的大路陈村村民后来形容:“远看白茫茫,近看空荡荡,进村没有路,只剩一棵树。

 

   
沉思

 

   
汝南县汽车站前洪水一片,水库是大跃进时代产物,质量低劣。

 

   
“治淮大战”中,洪河上游修建了石漫滩水库,汝河上游修建了板桥水库。据介绍,当时水文资料很少,设计洪水及工程标准很低。工程运用中,板桥水库被发现输水洞洞身裂缝和土坝纵横向裂缝,于是,1955—1956年分别对板桥、石漫滩两水库进行了工程扩建。

 

   
1958年,河南总结了漭河流域地区兴建山区水利的经验:“以蓄为主,以小型为主,以社队自办为主”。当时的河南省水利厅总工程师陈惺,当即反对:

 

   
在平原地区以蓄为主,重蓄轻排,将会对水域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地表积水过多,会造成涝灾,地下积水过多,易成渍灾,地下水位被人为地维持过高,则利于盐分聚积,易成碱灾。涝、渍、碱三灾并生,结果不堪设想。

 

   
然而,“以蓄为主”的经验被大范围推广,很快便推及到安徽。在安徽境内,不仅丘陵地区涌现大批小水库,淮河流域的河道也被一道道“水坝”分割闸起,造成淮河流域在后来数十年间致命的“肠梗阻”。

 

   
宿鸭湖水库施工时,正值大跃进,河南省水利厅原某领导认为,原设计过于保守,擅自作了几处关键的改动。例如:他认为“闸门设计太大”,便将原设计的12孔排水闸门,砍去7门,仅剩5
门。

同此遭遇的是淮河豫皖交界处的班台分洪闸:该闸闸孔原按800秒立方米排水量设计,共为9孔,但由于“以蓄为主”的思想指导,水文数据被人为减小,只建造了7孔;1959年水闸建成后,在1961又人为堵闭2孔。

 

   
在1961年开始的“纠偏”中,河南省对全省的水库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普查,对一部分设计标准偏低、施工质量较差、存有隐患的水库,包括一些大型水库予以废弃。

 

   
但是,指导思想的失误并没有真正被扭转,重蓄水灌溉、轻河道治理、重兴利轻除弊的倾向依然顽强存在。到1960年代末,驻马店地区新增水库100多座,与此相对照,洪汝河的排洪能力非但没有增强,反而一年年递减。

 

   
垮坝引起的冲击性灾害给洪汝河流域迅雷不及掩耳的毁灭性一击,河道宣泄不畅、洪水居高不下所造成的浸泡性灾害,更加重了这场灾难的损失——水利建设指导思想上陷入的某种误区,无疑成为这场灾难的另一个源头。

 

   
当时,由于宿鸭湖水库尚未脱险,水利专家陈惺提出,用爆破手段炸开阻水部位,加速行洪。建议获得国家相关领导的批准后,8月14日,爆破正式开始,全部工作完成共用了整整两天时间。

 

   
爆破之后,河南境内的大量洪水向下游倾泄,致使淮河中、下游形势紧张。淮河多年受重蓄轻排指导思想之害,行洪道上早已围堰丛生,泄洪能力下降30—40%,沿途淮河河道平堤流水,险象环生。

 

   
爆破泄洪,下游民众毫无准备,又导致大量死亡。

 

   
最可悲的是,对于这次共和国历史上因人为技术错误造成的特大灾害,官方长期隐瞒,事隔30年后,迫于外界舆论压力,才不得不向人民遮遮掩掩地透露出一点信息。

请看原文:
75河南水灾23万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