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唐山大地震》(转载)
作者:高人 来源: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2010-7-30
听说电影《唐山大地震》特感动人,“哭戏”连连,把许多观众都哭成了泪人,有些影院因此向观众发放纸巾以备抹泪之需,免得鼻涕眼泪一把抓。
对影视作品,我有三个尽量不看:
一是,凡遇到夸张的吃相,就觉得下作,恶心,便转过脸去;
二是,不愿看悲剧——总觉着自己就够悲哀的了,所以缺乏悲天悯人的菩萨心肠,所以绝不当“傻子”陪“疯子”落泪;
三是,政治说教的塑造、图解和诠释,忒假,我不上当受骗。
但经不住对《大地震》好评如潮的蛊惑——莫非真如周润发说的那样,谁看了《孔子》就都想哭?所以,我就买了张影碟想看个究竟。
《大地震》的故事还算感人,腕儿们的演技没挑,唐山方言的“拐弯”土得也够“特色”,但地震场面的“特技”不特不技,“天后”王菲压轴的片尾歌,唱得绝对韵味悠长,与悲情合拍,独不解何以不见字幕。
出我意料的是,影片“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名为震惊世界的“唐山大地震”,讲的却只是一家四口悲欢离合的小故事,两者极不匹配,绝对承受不了几十万生灵涂炭之重——况且,与震后余生的其他唐山人相比,这三口之家说得上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了。
不仅如此,拿地震作背景,却只是在影片开头倏忽而过,并且全剧只说天灾,不说人祸,包括故事后来的演进,始终游离于社会及其政治之外——莫责备我又拿“政治标准第一”评说世事。
试问,中国发生的所有自然灾害,即便是当今之诸多灾害,譬如松花江漂流的7千多个化工桶,都是“天灾”并非“人祸”吗?
这么说吧:这个故事,稍加修改,完全可以把它放在战争年代,或者三年困难时期。
我印象中的唐山大地震,却与政治搅合在一起,你分它不开。
掐指算来,1976年,已是文革穷折腾的第10个年头,“四人帮”恶贯满盈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诸种不祥非止一端,预示着红朝左道气数已尽。
1月8日,在当时深得民心的周恩来总理病逝;4月5日清明节,悼念周总理的活动被钦定为“天安门反革命事件”,即后来史称的“四五运动”;4月7日,邓小平因此背负“莫须有”的罪名第三次被打倒;
7月6日,为人忠厚的革命元老朱德委员长辞世;7月28日,唐山发生特大地震,全城夷为废墟,24万人罹难,16万人伤残,惨不忍睹;9月9日,毛泽东寿终正寝;10月6日,以华国锋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
记得唐山地震在凌晨3点多钟,人们还在沉睡之中,北京震感强烈,吓得男女老幼逃离房屋,涌向街头避难。
由于余震不断,从此,市民们纷纷搭建抗震棚在外过夜——无非是搬张大床,床腿绑上四根竿子,支撑块塑料布遮阳挡雨。白天,烈日之下,塑料布白花花一片,像给大地披麻戴孝;入夜,孩子哭闹,老人叹息,一幅民不聊生的不堪入目景象。
后来听说,地震前兆显著,种种自然异象纷呈,并有地质部门监测出地震不免,无奈时值“批邓”压倒一切,有关部门的官员和专家学者教授,或失之于疏忽,或希图侥幸于万一,或为推脱承担“虚报”之责。
——总之是鬼使神差未发预防警报,终于酿成天灾人祸的惨剧。
灾害发生后,还是开滦唐山矿前工会副主任李玉林等四人,开一辆红色救护车一路警笛长鸣飞奔3个多小时,来到北京中南海,向中央首长哭诉了“唐山全平啦”的具体情况!
震后,照例是中央要员赴灾区亲切慰问灾民,指导抗震救灾,自力更生,拒绝外援,并照例地将丧事办成喜事,鼓吹抗震救灾取得伟大胜利,是毛泽东思想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
在唐山地震之前或之后,熟读史书已是病入膏肓的毛泽东,似乎意识到了诸多不祥乃是上苍示警,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于病中召见心腹,对自己的一生所干的建立新中国和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两件事”,做出了人们对前者“持异议的不多”,而对后者“反对的人不少”的评价,并对身后之事表示出“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的无奈。——如此明智,令人钦佩,非庸碌者能望其项背。
毛泽东不愧是一代枭雄,真可谓洞察一切,明察秋毫,就在他死后不到一个月,他的夫人江青一伙,就沦为了阶下之囚——他的时代结束了,他逃脱不了自己一手缔造的人治社会“人亡政息”的宿命。
毛泽东死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一座现代化的新唐山已经崛起,这是我们可以告慰唐山地震亡灵的事情。
以上,唐山大地震的社会背景——有汶川地震为证,倘若发生在今天,会是那样的惨烈吗?
冯小刚导演的影片,尤其是贺岁片,我都爱看,徐帆也是一个不错的演员,我上面的话,就算是吹毛求疵吧。
=========================================================
相关链接:
韩渭宾 陈维锋:唐山地震有关紧急救援的启示
2008-5-26
孙志 贾磊:钱钢谈唐山地震:纪念始于正视
2006-7-31
唐山地震真相29年后揭开:震前准确预测遭冷遇
2005-9-30
齐之丰:唐山地震死24万人中国政府拒绝外援
2005-1-5
请看原文:
话说《唐山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