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鐵志 | 评论(0) | 标签:时事观点

这一年来,台湾外省人的故事似乎出现文化热,不论在台湾或在大陆。赖声川的舞台剧「宝岛一村」、台湾电视剧「光阴的故事」等关於眷村的故事,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龙应台的著作「1949大江大海」向上一辈从大陆彻迁来台的「失败者」们致敬,更在华人圈引起震盪。大陆在年初也出版了一本文选「宝岛眷村」。

在台湾所谓外省人,一般指的是1949年前后隨国民党政府从大陆来台的群体,相对的是更早移民来台的所谓「本省人」(包括闽南和客家),以及早就居住在台湾的原住民。

正如任何对人类群体的分类,外省人也被贴上许多標籤:相对於闽南语或客家话,他们一般使用的语言是国语(虽然第一代有著各地方言或乡音);他们大多居住在眷村;他们的职业背景主要是军公教;他们是台湾的少数族群但却是掌握政治权力的统治族群(虽然有许多社会底层的老兵);他们大部分有强烈的中国情怀並且支持国民党。

这是外省人在台湾的集体图像。

然而,並不是所有外省人面貌都是如此。一方面,这样的总体论述必然会抹灭原本存在外省人群体中的异质与多元性,二方面隨著歷史的流变、世代的交替,外省人的面貌也更为复杂了。

台湾最近出版的两本书就企图重建解构/建构外省人的图像:他们要解构的是关於外省人单一的刻板印象,建构的是外省人可能存在的多元身份认同。而这两本书都是由一个NGO「外省台湾人协会」(简称外台会)所组织、编辑的。

《混搭:我们(women)的故事──跨族群、跨地域、跨世代的女性生命书写》(印刻出版)是外省台湾人协会举办的女性写作班所结集而成的第三本专书。这个女性写作班是要推动庶民书写,让一般人都能有能力、有机会述说他们的故事。一开始招生对象是以外省女性为主,但后来他们认识到外省家庭的人口组成与生活经验非常多元,外省家庭中的母亲其实包含不同族群,所以第三期写作班就扩及不同族群、不同世代女性的「外省家庭」生活经验,不论是谈食物、物件、或者记忆的一瞬之光。

本书是要从由下而上的庶民观点建立外省人主体性,並呈现这个族群中的內部差异。用敘述故事的方式也可以顛覆传统的大论述,促进不同生命经验之间的理解与沟通。

另一本书《国家与认同:一些外省人的观点》则是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检视外省人的国家认同。本书属於外台会的另一系列丛书,该系列是编选关於外省人研究的既有硕博士论文。这本「国家与认同」中的主题包括对外省人国家认同的內涵、形成的研究,並关注一些第二代不同於父辈的认同;也有两篇歷史敘述討论雷震等外省精英如何反对国民党、支持民主运动,而顛覆外省人都是支持国民党的既定印象。最后一篇论文则处理那些回归大陆定居的外省人的心態。这显是一个重要但还欠缺更多研究的课题。

虽然不像「混搭」是用个人自己说故事的方式,但本书编者仍试图挑战有关「外省人国家认同」的典型化论述,呈现外省人的认同或者政治参与的多样性。

族群问题是台湾民主化过程中政治衝突的核心,也是最敏感的议题。纠正过去的不平等权力关係当然是必要的,但还必须让不同族群之间出现更多的倾听、理解,让更多僵化的界线被溶解,才可能建立更丰富的多元文化,与更坚实的社会信任。

(新京报2010/8/14「台湾书志」专栏)

張鐵志的最新更新:
  • 一场台湾公民抗爭的喜剧与悲剧 / 2010-08-07 22:00 / 评论数(14)
  • 韩寒的光 / 2010-08-04 11:08 / 评论数(24)
  • 不再是自由经济实验场的香港 / 2010-07-30 11:10 / 评论数(2)
  • 台湾的新圈地运动 / 2010-07-29 10:19 / 评论数(2)
  • 台北花博的华丽与空洞 / 2010-07-24 10:40 / 评论数(2)
  • “要翻墙,用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