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里,中国青年们继承了”五四”运动的传统。几十年来,他们数次走上街头,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他们的信念。从民国时期的”五卅”、”一二九”,到共和国时期的文化大革命,”四五”,八六学潮,以及22年前震惊世界的”六四”学运。
92年后的今天,中共领导人仍然在不断重复”五四”运动的意义。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却是,中国青年对”五四”的反应越来越冷淡。根据《南方日报》的一次调查:仅有近四成的被访青年能正确说出今年是五四运动92周年,有近三成被访青年并不知道青年节。而网上搜索的结果也表明:在五月四日当天,青年节的纪念活动寥若晨星。
重庆知名文化学者,民间思想家王康与现任广州美术学院美术系教授李公明就”五四”运动的现实意义,当代青年对”五四”运动的态度和对公共事务的关注等话题,接受了德国之声记者的采访。
“五四”精神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李公明与王康都认为,”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在当下的中国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王康说:”自古以来,关怀天下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大传统。”五四”运动是对这种传统的强烈表达。任何时候中国都需要青年一代关心天下大事。任何时候,青年一代的一种理想主义,关心家国,都是一种好事情。”
李公明则更强调了”五四”运动同样是思想解放的重要标志。他尤其提到了温家宝在”五四”前夕与青年代表们座谈时所说的”善于独立思考,发现和了解事情的真相”。他表示,人们若将其与《人民日报》日前发表的评论员文章《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结合起来考量,会发现其中的含义是耐人寻味的,”这可能是释放一种,在思想领域强调开放的态度的信号。”
国家应为青年的冷漠负责
王康和李公明都认为:当今青年一代对”五四”如此冷漠,是一个荒唐而可悲的现象。但他们也同时认为,不仅仅是青年应该为这个可悲的现象承担责任。
王康说:”六四以来,青年一代几乎退出历史舞台,不再关心天下大事。中国大学们被一种世俗的哲学绑架了,让他们不再关心天下大事。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的现象。”
李公明则批评道:”青年学生对国家、民族和社会前途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关键时刻担当责任的道德勇气,整个社会在极力回避,极力担忧。如果我们的青年逐步地失去了这种道德勇气和对知识的探索精神,我们的民族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
当代青年依旧重任在肩
在采访的最后,两位学者仍然对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寄予了高度的期望。王康说:”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在当下礼崩乐坏的世界里,当然需要青年人,尤其是中国的青年人发挥道德的勇气,来实现青年人天然的神圣使命。希望中国的青年们能像他们的前辈一样,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李公明则从公民责任的角度对当代中国青年寄予期许,他说:”当今大学生生活就业压力很大。但尽管如此,应该逐步地通过一种公民的教育,使学生明白,我们对于公众社会是负有责任的。而不是仅仅去考虑个人的私利,甚至是为了个人的私利去扭曲自己的灵魂。”
作者:李立
责编: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