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1日,蒙牛乳业公司发布公告称,其创始人牛根生辞任董事会主席一职,保留非执行董事一职,同时委任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为董事会新主席。牛根生将主要投入慈善工作。2009年7月,中粮集团与厚朴投资组建新公司(中粮集团持股70%)入主蒙牛,成为蒙牛第一大股东。

中粮这样的央企连牛奶也要涉足,或让很多人吃惊。不过,如果你到某个大超市,留心一下标有中粮字号的商品,可能会收获更大的惊愕。从葡萄酒、黄酒到巧克力和软糖,从茶叶、饮料、保健品、快餐面到火腿肠,央企中粮几乎无处不在,仅仅罐头,就有5个知名品牌属于中粮旗下。

这些超市的货品也只是中粮产业的一小部分。2009年,中粮集团便已开始在湖北、江苏等地选址,计划建成1000万头规模的生猪养殖基地。除了吃的喝的,中粮在房地产、酒店、期货、保险,甚至机电、建材、纺织等行业都有涉足。这确实是验证了那本书的名字:《谁人不识宁高宁》。

面对这样的巨无霸央企,有人惊叹恍若隔世,我们是不是又回到了粮油生猪统购统销的供销社时代,不然为什么这些快速消费品(FMCG)也要央企来做呢?央企的定位到底是什么?

国有企业在世界各国都存在,市场经济并不完全排斥国企,但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对于国企的定位还是取得了相当共识。

美国在建国70年之后才有了第一个属于联邦所有的“国企”——19世纪40年代在华盛顿建立的国家博物馆。又过了差不多60年,美国才有了第二个国企,即1904年建立的巴拿马铁路公司。总的来看,美国的国有企业大多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解决特定问题或有特定背景而产生的。美国人对待开办国企极其谨慎,他们奉行一条原则:国企能退出的尽量退出,只有在私人无法做或做不好的领域,不得已才由国家或政府去做。

目前,美国的国企主要分布在邮政、军工、电力、铁路客运、空中管制、环境保护、博物馆和公园等不得不依靠政府出面的行业。也就是说,这些国企是专门用来啃硬骨头的,而不是去和私企争肥肉的。它们存在的核心意义,绝不是盈利,不是为政府创收,而是提供公共服务。

尽管欧洲的国企比美国的比重高得多,但对国企的定位也差不多,侧重于控制国防工业和经济命脉(如能源、交通运输、邮政、通讯、航空和金融等),并积极发展公益事业(如供水、供电、环卫和市政等社会服务性的部门),这些企业的基本任务就是公共服务,很难盈利,不但不是政府的财路,反而多数是政府财政的负担。

我们在走过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弯路之后,对于国企改革的走向也一度很明确。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着力于制度创新,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后来进一步明确要“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调整的具体目标也变得逐步清晰,从1994-1995年期间提出的“抓大放小”这样一个比较粗线条的划分,发展到了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
“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和四个重点控制的领域。

时至今日,当我们看到中粮这样的央企在各种竞争性领域攻城略地,再来重温十几年前的国企改革原则,是否觉得恍若隔世?

或许有人说,国企同样可以广泛涉足竞争性领域,企业活力与所有制无关。如果真是如此,那当年的国企改革岂不是多余?经济史反复证明,国企因为背靠政府公权力,如果涉足竞争性领域,一不小心,就破坏了市场的公平与正义,最终损害经济效益。当权力监督缺位的时候,国企最容易成为特殊利益集团牟利的工具,是腐败的温床。

效率低下更是国企的通病。尽管中粮享有很多国家政策的便利,但在它涉足的那些快消品领域,始终没有哪款产品取得了领导地位。依靠政策保底的粮油业务、金融、地产等业务才是中粮的主力利润来源。这样的央企在无处不在地扩张,真的是国民之福吗?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李铁)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featured article: Ten Years Of Media Lens – Our Problem With Mainstream Dissidents.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