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英国《艺术评论》也走政治路线了

2011年10月15日 12:26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环球社评

艾未未近日被英国《艺术评论》评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入选的共100人,艾未未排第一。该杂志评委坦承,选艾未未不仅是因为他的艺术,还包括他的“政治行为”。对这个很难分辨究竟是“艺术评选”,还是“政治评选”的结果,路透社、英国广播公司、美联社等西方主流媒体几乎都迅速做了报道。

英国《艺术评论》是一本艺术设计类期刊,在圈子内有一定知名度。但要“更有名”,跟政治绑在一起来得最快。这几乎是世界性的规律。其实艾未未原本在中国艺术界名气一般,但他摆出与中国现实政治对抗的姿态,一下子收获大量眼球。《艺术评论》把政治和价值观作为这次评选的第一原则,是“可以理解”的。

随着中国崛起逐渐成为这个世界的头等重大事件,围绕中国的轰动性和争议性会比黄金和石油价格有更稳定的上涨,对一些人和组织来说,它有现实的投资价值。可以预期,未来与中国“对抗”的人和行为种类会不断增加,至少在一部分情况下,这种“对抗”的意识形态性质会降低,或者蜕变成一种表面的东西,而利益的驱动因素将越来越强。

中国国内的“异见人士”近两年受到的西方声援是空前的,西方的各种奖项都在向这些他们并不熟悉的中国人开放。一个中国的“政治反叛者”在西方“被获奖”,这几乎成了“样板戏”。说它是“样板戏”,是因为获奖者的“事迹”,以及颁奖者的颂扬,几乎都是一个模子刻的。

一个特殊的利益损补机制似乎在形成:突出的“异见人士”在中国受到法律制裁,个别的坐了牢。但他们在西方名声大振,并获得西方的奖金和其他经济支持。由于从事对抗性政治活动的人身风险比早些年低多了,而各种直接的或潜在的收益却呈上升趋势,“异见人士”作为一种生存方式,开始对部分知识精英有了一定吸引力。

中国“异见人士”与西方政治需求及舆论市场的需求同时形成契合,最大的推动力还是中国崛起本身。换句话说,中国“异见人士”在西方走红,完全是中国巨大经济及社会成就的副产品。中国的发展既制造了强大的正面因素,也制造了其内部某些对立性因素的成长,这或许是中国社会多元化的必然经历吧。

必须指出,西方对中国这样的国家采用支持“异见人士”的策略,最初能获得政治效果的性价比非常高。但久而久之,这样的效果会递减。除了这种方法被用得太滥,还因为它的政治倾向性过于明显。近年来,西方颁给中国人的各种“人权奖”,几乎全部给了对抗中国政治体制的人,而与政府保持良好关系,同时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人权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人,一个在西方获奖的也没有。这使得西方的这类“人权奖”,完全成了“对抗中国政治体制奖”。

要在西方出名,你就在中国做一个二三流的艺术家,或者在知识界有个二三流的位置,然后你就猛烈抨击中国政治体制,越猛烈越好,当然,最好你有意触犯中国法律而坐几天牢。这样西方舆论发现你的概率极高,说不准哪天你就会中一个“大奖”。这就是西方“样板戏”发给中国人的节目说明单。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