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周“金庸被去世”事件发生后,谣言再次成为网络上的热点议题。
某位意见领袖时评人,先是在自己的微博上转发了“金庸去世”的消息,发现是谣言后赶紧更正,并总结说:这件事让他认识到,微博既能传谣,也具备很强的修正谣言的能力。
这种说法在网络上非常流行,从它身上可以隐隐看见古典自由主义“意见的自由市场”理论的影子。在很多人看来,微博提供了一个信息和意见的自由市场,谣言可以传播,辟谣的言论也可以传播,人们凭借自己的理性,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但这种理论有些粗糙,比如,凭什么相信人们的知识和理性足以达到分辨谣言的程度?再比如,谣言的传播效果和辟谣言论的传播效果是一样的吗?
这其实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如果一则谣言在微博上被转发了100万次,而辟谣的言论只被转发了1万次,那么可以说,谣言是胜利了的,因为大多数人依然听信着谣言,根本就没看到辟谣帖!
那么,谣言和辟谣言论的传播效果是由什么决定的?我在这里斗胆提出一个未经科学验证的看法:它们的传播效果都是由人心决定的——人们更愿意相信哪一种言论,哪一种言论就会传播得更广。
比如,有谣言说金庸先生去世了,但人们并不愿意看到金庸离开我们。所以,这则信息可以被迅速辟谣。当然,闾丘露薇等意见领袖在辟谣过程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直接作用,但我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并不愿意得知金庸的死讯,因此一旦辟谣帖出现,便会得到大范围的转发,并不逊于谣言帖。
但是,如果谣言说的不是金庸先生去世了,而是“翁帆的父亲翁云光和杨振宁18岁孙女小杨喜结连理”,情况就不一样了。从整体上看,社会情绪倾向于反感杨振宁和翁帆的婚姻,因此一旦这样的荒诞消息出现,人们是愿意相信的,并很可能生发出“看来这家人都是这德性”的评论。我没有统计过这则谣言和辟谣帖的传播范围,但我相信很多看过此帖的网民依然信以为真。可以确定的是:即便媒体早已就此事发表辟谣新闻,但这个谣言依然不断在网络上流传。
同样,“肯德基用激素饲养怪胎鸡,一只鸡身上长有3条腿3只翅膀,或者4只,5只,6只等等不一而足”也是一则隔一段时间就会冒出来一次的“月经帖”。实际上,我的朋友中就有相信此谣言的。这则谣言辟谣不力,是因为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度极低,且对肯德基的定位是“洋垃圾快餐”,这样一来,人们就倾向于相信这种耸人听闻的“怪胎鸡”。
再比如,前一段时间网上流行一组“赵薇女儿照片”——照片里的baby真的很像赵薇,但可惜,那是假的。对于这则谣言,辟谣的动力就要弱得多——在大众心理中,这个baby和赵薇的相似程度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并没有太大的意愿要去辟谣和传播辟谣的信息。
有一种理论,说的大意是人们倾向于接受符合自己观念的信息,排斥那些与固有观念不符的信息。这个理论用在谣言传播上,大概就可以解释我的猜想:那些与整个社会的普遍心理相迎合、一致的谣言,容易获得较广的传播;辟谣的言论也是一样,如果辟谣的信息符合人们的普遍期望或固有观念,就可以传播得较广,起到较好的辟谣效果,如果辟谣的信息不符合人们的普遍期望或固有观念,那么它就无法与谣言的传播相抗衡,除非有外力介入。
倘若有对此感兴趣的学者或学生,不妨做一次实证研究,相信会很有意思。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