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环球时报》的社论称:“不让美国来亚洲搞针对中国的‘巧实力外交’是不现实的,让中国心甘情愿接受美国的布局,任由亚洲国家一个个成为美国‘防范中国’的盟友,同样是幻想。” “南海及东海之争,只是东亚事务的一小部分,美国和一些国家相互利用,把它们炒成东亚最紧迫的难题,它们各自从中获利。只要中国投入力量,就能让这种获利变得痛苦不堪,使它伴随代价,有一两个回合,就有希望让争议国家在海洋问题上回归同中国协商的合作态度。中国必须做这样的‘阻击’,如果中国放弃,美国一些人会真的以为美国能永远主导东亚。”“虽然中国的综合力量远小于美国,但中国反对美国主导亚太可以调动的资源,多于美国为推行这一主导可以使用的资源。只要中国耐心、持续地做下去,中国周边‘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生存之道就维持不下去,美国‘重返亚太’的傲慢也将收敛。” 

香港《信报》署名薛理泰的评论称:“实际上,无论南海蕴藏多么丰富的石油、矿产,又或主权归属何国,跟美国并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她是从国际战略大格局的角度看待南海问题的。中国在没有‘搞掂’美国的情况下,在南海切不宜过急行事。当今美国是世界龙头老大,国际地位犹如中国国内的‘一把手’。一事当前,假如与其顶着干,恰如逆水行舟,结局是不容乐观甚至悲观的。”

香港《明报》的社论称:“美国未来的战略重点回到亚洲,策略是经济为包装,内含政治考量而以强大的军力为后盾,软中带硬,不能随便视之。”“在东亚的争夺,美国在军事和金融方面是领先中国,但在区内合作以及经济参与这两方面,美国远远不及。这是中国的强项,北京务必明白,美国一些人的盘算,是设法让北京在军事上露出底牌,这么一来,恐华症便有巿场,美国的计谋即可得逞。今天内地一些鹰派言论颇有支持,有人更是跃跃欲试30年来的军力进展,此为大忌,一旦兵戎相见,若胜,东南亚诸国从此避走;若负,则伤及元气。老实说,在目前阶段,常规战比并,中国面对日美失利机会颇高,何必利人不利己。对美日斗而不破,对东南亚诸国坚持共享互荣,这才是长期策略。”

台北《旺报》的社论称:“面对美国在东亚峰会的强势,北京在‘斗而不破’的原则下低调响应,是务实而聪明的作为。面对中美对立的东亚国家,其实各有利益算计,未来的亚太安全情势发展,未必尽合美国之意。反倒是北京应静心思考,多年来周边国家为何无视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的政策宣示?北京强调中国对外讲求和平、协调、开放与合作,更多次重申睦邻友好政策,但为何双边或多边的经济互惠,迄今未能改善政治互信问题,它带来的反而是周边国家更多的疑虑和不安?欧巴马现阶段对中国实行‘胡萝卜’与‘棍棒’策略,与其谓是蓄意碰触中国的核心利益,不如说是为展示美国领导地位不容挑战的决心。近些年来,中国的‘价值中立’外交政策,相较西方对外援助强调善治、民主、透明化、法治或人权保障的道德诉求,确实有助于其扩大在开发中国家的影响力,间接削弱了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美国主流媒体称其为北京的‘魅力攻势’,藉以警示白宫,中国已是当下最具实力挑战美国领导权的国家。”“目前看来,价值观的差异已造成中美建构共同领导伙伴关系的困难,美国的亚太战略布局又明确摆出包围中国的态势,中美关系难免持续陷入‘竞争与合作’及‘摩擦与和解’的循环。”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