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美国的时候,欧美不要孩子的双职工家庭成为时尚,丁克(DINK)一词在报刊媒体蹿红,港台日本对此现象议论纷纷,部分新潮年轻人赶搭时代列车,就连中国也受到一些感染。二三十年过去,丁克依旧,但是已经不大有人提起,倒是英语Singletons一词频频现身报章网络,原因是独身男女数量持续上升,独身住户(注意它不同于单亲家庭)大量增加,引起社会各方关注,房地产、家居和餐饮等各行各业纷纷将目光投注这一族群。

据美国国家统计局去年11月发布的数据,从1960年到2011年,美国独身住户在全部住家中所占的百分比从13%增加到28%,翻了一番还多(见图)。这一现象在大城市更加突出。最近一期《财富》杂志刊登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克林伯格(Eric Klinenberg)的一篇文章,他引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旧金山、丹佛、克利夫兰、西雅图、明尼阿波利斯、亚特兰大和华盛顿市的独身住户都在40%或以上,其中华盛顿市高达48%,纽约的曼哈顿也有接近50%的住家只有一个人。

美国单身住户增长曲线

美国单身住户增长曲线

传统观念认为独身住户的产生说明这个人或者性格孤僻,或者是婚姻家庭失败,而且社会历史学家普遍认为,任何一个持续发展的文明,社会形态都不可能具有大量独身人口。但是根据克林伯格教授对大量经济、社会和历史资料的研究,发现这种看法在今天并不适用。他的调查显示,现代社会中的独身住户多数是出于自己的选择,当然其中有的最终还是会堕入情网,建立家庭,然而并不排除这类人的婚姻不一定会白头到老。

独身家庭比例上升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人们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丧偶而且没有再婚的总是比年轻人要多。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美国人的平均寿命从1970年的70.8岁,到2008年增加为78岁,提高了10%以上。其中男性更从67.1岁增加到75.5岁,提高了12.5%。因此总体上老年人的独身住户在不断增加。

独身住户的大量增加给消费市场带来了明显的影响,尤其是在他们占相当比例的大城市。这些人比拖家带口的更有条件并且乐意上餐馆吃饭,去健身房锻炼身体,业余进修一些艺术类的课程,参加社会活动和做义工。再加上这一类人群相对而言收入水平较高,他们对消费的贡献也更大。国家统计局的消费者支出调查显示,2010年独身人士人均年消费额为34471美元,没有子女的配偶家庭人均消费28017美元,有子女的双亲家庭人均消费只有23179美元。另据劳工部劳工统计局估算,美国的独身人士每年消费总额高达1.9万亿美元。

独身人士已经不再仅仅是相亲交友行业的宠儿,其他消费市场也在顺应这一不断增长的群体,特别是那些独身比例很高的大城市。例如旧金山的海港区,芝加哥的湖景区,西雅图的贝尔城,近几十年建了很多高档独身公寓,以其完善的服务、方便的交通和时尚的都市生活吸引了大批未婚或离异的职业白领。就在去年,一家资产总额150亿美元的房地产开发商在纽约时代广场附近建起63层的“曼哈顿中城”(MiMA)公寓大楼,814个单元里面有641个是单室公寓(Studios)或一卧室公寓,差不多占80%。虽然月租起价高达3600美元,但是在6个月内入住率已经超过90%,其中65%的住户是独身。与此同时,独身人士还不仅仅是租房的贵客。据美国房地产协会的资料,现在美国独身男女在购房者总数中分别占10%和21%,加起来超过他们在全部家庭里所占的比重。

其他行业也紧跟这一趋势。宜家家居和建材连锁店Lowe’s针对独身品位和小居室装修设计新款产品;钻石巨头戴比尔斯为希望善待自己的“剩女”们推出精美的“右手”钻戒;一些“剩男剩女”经常出入的餐馆为此特意调整店堂布局,安排更多的单人雅座或聚餐隔间;速食品行业发现单人份低脂冷冻健康食品的销量远胜于双人份包装;就连游轮业也开始为独身人士提供单人客舱。

在当今这个网络时代,任何社会现象都会在虚拟世界得到反映。13年前,雪莉•兰伯特(Sherri Langburt)只有24岁,作为生活在大城市的独身女性,亲身体验到社会上对独身人士的负面看法和成见,以及支持这一部分人生活起居的社会资源的严重短缺,就萌生了开设网站、为独身一族提供咨询和支持的想法。她最终于2007年创办了“独身版”(SingleEdition.com)网站,在饮食娱乐、金钱理财、保健时尚、休闲旅行和交友等各个方面为单身人士服务。

今天,单身并不是美国的专利,很多欧洲国家的单身人口比美国还多,正在崛起的大国,例如中国、印度和巴西,单身数量也在快速增长。克林伯格教授认为,只要有够用的收入,而且自我感觉良好,社会已经为单身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对于这些人而言,克林伯格说,单身生活并不是一种惩罚,而是通往自由之路。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