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國時報》

世界銀行(World Bank)日前針對中國大陸未來的經濟發展發布了一份報告指出,中國必須進行另一階段的經濟改革,尤其是應該縮減國有企業規模等,否則就會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因為中國大陸目前的增長模式是不可能持續的。

 這是一份長期發展的報告,名稱為:「2030年的中國:建設現代、和諧、有創造力的高收入社會」(China 2030:Building a Modern, Harmonious and Creative High-Income Society),探討中國2030年時在一些假設狀況下,將呈現的情形。世銀報告預測,即使北京方面實施了若干改革、避免讓中國經濟遭受衝擊,但到2021年時中國的年增長率仍將降至5.9%,到2026年時更將降至5%。世銀在研究中肯定了有助於避免增長停滯的各項改革,包括加強財政體系、促進綠色增長、擴大社會保障、降低不平等程度、鼓勵創新,以及讓中國金融業融入全球金融體系。

 但最具爭議的建議,應該是呼籲北京方面重新界定政府職能,推進國有企業私有化。因此報告上還提出警告,改革的主要障礙將是既得利益集團的反對。既得利益集團包括在市場上享有壟斷地位的國企,以及在現有權力結構中享有特權的公司及個人。

 這份報告所提,一般認為是相當中肯的建議,因為過去世銀多次的報告,都是單方面提出中國應該如何改進,以善盡國際經濟大國的責任,例如要求人民幣應加速升值等。但這次世銀是與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合作,而做出這份報告。世銀總裁佐立克表示,這個項目得到中國副總理李克強的「堅定承諾」,而李克強可望在今年內出任中國總理,顯示大陸政府基本同意報告的內容。

 而且就在不久前,中國官方報紙「人民日報」社論也呼籲改革。文章發出了嚴重警告:「改革有風險,但不改革就會有危險。」接著國際金融報也報導,大陸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改革的聲浪從未停過。但是,最近10年來,國企改革的步子明顯慢了下來。許多學者指出,特別是自金融海嘯以來,國企對許多行業的強勢推進,已經明顯擠佔民營經濟,導致國有企業在很多行業形成壟斷地位,並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圍繞著國有資本的既得利益集團。這些不間斷的報導,似乎就在營造改革的氛圍,加上世銀報告的提出,更讓世人認為大陸當局正在為下一階段的改革做準備。

 然而情況似乎不是如此樂觀。報告公布後不久,果然如報告中提出的警告一樣,國資委(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很快就跳出來要求公開討論。國資委認為,降低國有經濟所佔比例將違反中國憲法,有顛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嫌疑,並要求與相關機構展開辯論。中國大陸內部似乎又面臨經濟改革的路線之爭。

 其實這個到底要偏向國有化,還是偏向私有化的改革路線之爭,一直存在。回顧10年多前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時﹐外界曾以為中國國企改革的步伐會有所加快。然而北京卻朝著相反的方向邁進(儘管大多數大國企都上了市),並將國民經濟的控制權重新收回到政府手中。包括銀行、保險和電信﹐中國國企的

 主導作用增強了,影響力也更大了。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更讓保守派人士藉此證明,北京所走的經濟高度集中並由政府控制的道路是正確的。資本管控讓中國躲過了全球金融危機﹐而且國有銀行不僅無需國家救助,反而推出了高達4兆元(合6,35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讓中國經濟迅速重回增長軌道,也因此讓全球刮目相看,改革的氣氛也因而暫停。

 但經過3年多以後重新回顧,中國政府主導的借貸熱潮在刺激經濟增長方面或許是有效的,但同時也產生了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副作用。這些副作用不僅包括資源分配嚴重不合理、資產泡沫、結構性通脹加劇、官員腐敗以及急速擴大的壞賬水平,還包括一個全新的地下銀行體系的發展。於是改革的呼聲再起,尤其是獨厚國企的作法,更被認為應該要有效的改革。

 另外中國30年的成長,在工資等成本的上漲後,其投資優勢已不如周邊國家,全球許多資金將會流向一些新崛起的國家,包括印尼、越南、泰國,甚至柬埔寨等國家。中國接下來要靠本身的內需來進一步發展,而這意味著今後不能再指望自己是唯一一個吸引人投資的希望之地了。加上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仍需要很長的時間來解決,美國的經濟還在等待復甦中,也因此中國更需要依靠自身的改革,找到自我成長的力量。

 目前國資委雖然跳出來要求展開辯論,此正好同時是改革派的機會。因為改革派若能提出更多的事實和證明,獲得更多的支持,則改革雖然遭遇初始的困難,卻可望為未來的順利改革舖路。再者,只有中國大陸內部獲得共識,改革才能成功。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