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韦三皮 | 评论(0) | 标签:王小波

小波不是一个喜欢跟风的人,这也深深地影响了我。所以当小波的十五年祭到来的时候,我本不想说什么的。李银河先生与王小平先生的怀念文章已经足够表达亲人的思念,网友们的感慨也已占满了互联网的半张屏。然而不说点什么,心里又有种很纠结的感觉。毕竟小波的文章我已读了四年,小波的头像我用了四年,甚至他那张著名的照片也被我印到了自己的t恤衫上。在师友的眼里,我俨然已是小波的代言人。但我知道,小波是不需要代言人的,也不会想让别人成为自己的翻版。因为在他看来,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本源,每个人都应该活出自己的一点特色来。

我觉得知识分子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提供事实,就像牛顿告诉你苹果为什么会掉在地上;另一种提供视角,就像海明威告诉你为什么一个老头愿意拼上老命来捕猎一条大鱼。这两种人都让我佩服不已,不同的是第一种佩服中尊敬的成分多一点,第二种种佩服中喜爱的成分多一点。小波属于后一种。这种知识分子经常会被人批评为“思想性不够”。许多人就是以此来批评小波的。我觉得这种批评大致没有错,但我认为小波对此不会在意,因为他的价值并非体现在其思想性有多深。他的做法不是给人们一个对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而只是告诉人们一加一等于二。后者看起来的确没什么思想性,但我觉得其重要性丝毫不比前者差,因为大多数人之所以会被忽悠,就是因为没搞明白一加一等于几这种常识性问题。正如他自己所讲:只要承认了二加二等于四,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

所以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小波告诉人们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样的人是知识分子,什么样的人是伪知识分子。在他看来,知识分子应该以不计利害地追求客观真理为己任,其它的不归知识分子管。因此对那些披着知识分子外衣的道学家们,小波给予了毫不留情的讽刺与挖苦。这类道学家们讲话的句式大多是上帝式的:要如何如何,要如何如何。而根本不去理会其中的逻辑。在小波看来,这类人士可以当一个合格的牧师,但不适合担任知识分子的角色。可悲的是,虽然小波将这个道理讲了千百遍,还是不断有披着知识分子外衣的道学家们一边作上帝状,一边告诉人们如何区分善恶。对此,我只能借小波的话对他们说一句:你的把把虽好,但不能代替我的把把,更不能代替全天下人的把把啊。

小波之所以受人喜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这种不以天下为己任的态度。讲自己知道的事情,绝不不懂装懂——仅仅这一点就鹤立于大多数人之上。这种对于思想的开放态度也反映到了小波的文风上。小波行文轻快活泼,用很简单的例子就能把一个问题讲清楚。他不会故作高深,也不会以华丽的辞藻掩饰自己,坦白得如同未涉世的婴儿。这一点曾令我很受震撼,因为在他之前从未有别人的文字让我这样如沐春风。我在创建“王小波之窗”这个圈子的时候讲过,小波“为我开启了一扇透向智慧的窗”,现在看来这种感觉仍在。我感觉世界上的智慧就像一只大苹果,我就是在其表面上寻寻觅觅的蚂蚁,希望能够吃透里面的智慧。小波的工作,就是在苹果表面上揭开了一点皮。而就是这一点破开的皮,让我得以钻过表面,直达智慧的中心。

我曾经想过,假如小波没有创作出如此优秀的小说和杂文,没有给人们带来清晰的感知世界的视角,我还会喜欢他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单纯作为一个人来看,小波也是充满人格魅力的。他的魅力,一在于纯粹:写小说首先就要好看,写杂文首先就要讲明白道理。二在于有趣:他自己说过,“假如我有什么特殊之处,那就是:有趣是我对生活主要的要求。”在他看来,有趣这件事本身反而是一件极为严肃的事情。最痛苦的生活不是痛入骨髓,而是白开水一般的淡漠无味。因此小波非常欣赏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因为它敢于反抗人类给它安排下的淡漠无味的生活。这种对于有趣的态度让我想到了周星驰的电影:只要我的嘴还在,我就要一直贫下去。至于“格调”高不高,犯没犯“三俗”,就先去他妈的吧。

这样一个有趣的知识分子,注定会引起一场不小的震动。小波从未说过自己是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然而他在中国人的公共生活中所引发的思考之潮却回荡至今。可惜的是,小波去的太早了,又是在有作为的年龄。据说小波死的时候,曾经把墙皮抓出了几道很深的抓痕,这说明小波其实是不想走的。世界上无趣的人、无趣的书太多了,他想再为这个世界增添一点有趣的东西。每念及此,我的心就忍不住揪得很紧。小波对名利看得很淡,然而名利却在他离去之后呼啸而来;小波对死亡看得很清楚,然而却是以这样一种让人心痛的方式离开。世事的无常,何至于残酷至此!

上帝带走了小波,是要他让天堂变得更有趣些吧。只是不知天使们懂不懂得黑色幽默?

小波,愿你在天堂里过得好!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