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八年以前的近兩百年間,中國的其他領袖人物和鄧小平一樣,一直試圖找到一條富民強國的道路。這個與羅馬大約同時建立的帝國體制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儘管經歷過一些中斷和調整,它不但在統治的人口之眾、延續時間之長上超過世界上任何政府,而且創造一個偉大的文明。

鄧小平在一九七八年上台時,具備許多他的前輩所沒有的優勢。在十九世紀中葉,幾乎沒有人意識到新技術和沿海地區的發展給中國的體制帶來多麼嚴峻的挑戰。對落實新觀念需要怎樣的制度變革,清末的維新派也沒有清楚的認識。在袁世凱和孫中山時代,既無統一的軍隊,也沒有能把角逐權力者團結在一起的政權結構。而毛澤東沒有出國的經歷,他在掌權後由於冷戰之故也得不到西方的援助。

鄧小平上台時,毛澤東已經完成國家統一,建立強大的統治體系,引入現代工業。這些都是鄧小平可以利用的優勢。很多高層領導人認識到毛的群眾動員體系已經失效,中國的科技大大落後於外國,亟須向西方學習。整個體制需要進行根本性變革。鄧小平能夠依靠那些受過迫害的老幹部,他們曾被打倒,但逃過了劫難。這些重返工作崗位的老革命,願意團結在鄧小平和黨的領導下,提供技能和精力,為受過現代科技和行政管理教育的新生代提供有益的過渡。

一九七八年美國從越南撤軍後,蘇聯變得咄咄逼人,因此西方各國樂於幫助中國進一步疏遠蘇聯。隨著國際貿易的擴張,中國得以進入新市場,包括日本、台灣、南韓、香港和新加坡,並獲得新技術。與東歐不同,中國一九六○年代就徹底擺脫蘇聯,這意味它的領導人決策時可以只考慮什麼對中國最有利。

但若缺少一個強有力、能夠將國家團結起來並為它提供戰略方向的領導人,中國在一九七八年具備的所有有利條件,仍不足以讓這個巨大而混亂的文明轉變為現代國家。相較於袁世凱、孫中山、蔣介石或毛澤東,鄧小平準備得更充分。他將完成近兩百年來其他人試圖實現的使命:為國家找到一條富強之路。

在完成這項使命的過程中,鄧小平在不同時期扮演著大不相同的角色。一九四九年以前他是革命家,建國以後他成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者。從一九六七年到一九七三年的文革期間,他利用下放農村的時間思考改革的必要。一九七四年和一九七五年毛澤東仍然在世時,鄧被委以整頓國家的職責,為他後來打下基礎。他在一九七七年成為改革家,然後在一九七八年成為最高領導人。

鄧小平一九七四年會見一個美國的大學代表團時說:「我沒有上過大學,但我一向認為,從我出生那天起,就在上著人生這所大學。它沒有畢業的一天,直到去見上帝。」鄧小平終其一生都不斷學習和解決問題。他引導著中國的轉型─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使得這個國家和他一九七八年接手時相比,變得幾乎難以辨認。

台灣 聯合報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