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郎说事”乃微博名人,在新浪拥有24万名粉丝,名列2011年全国“十大公务人员微博”第四名,又被称为“公安微博第一人”。这是一个实名认证微博,“段郎”的真实身份为江西九江市公安局纪委副书记段兴焱。日前“段郎”在新浪取消加V认证,同时停止腾讯微博更新,此举引起不少网友猜测与评论。
随后,“段郎”发微博解释,去V原因乃领导约谈。领导认为,他的微博“不够阳光”、“个人主义”、“喧宾夺主”。不过,他随即又删除自辩微博,并声称去V后未接受过任何媒体采访,对相关报道“不肯定,不否定”。这可以理解为,自辩微博内容属实,只是不宜公开。目前,去V后的“段郎说事”仍活跃于新浪微博,发言频繁。
“段郎说事”去V化生存,并非官员微博遭遇身份尴尬首例。国内微博兴起之初,以个性化著称的云南官员伍皓就面临过类似问题。无论伍皓发表职务性言论或个人言论,网友都从对待官员的角度看待这些言论。而从这角度看,他的一些言论极易令人反感,因此经常招致网友批评或辱骂。有段时间,伍皓干脆把微博名改成“伍家有女初长成”,却仍无法减弱其微博的官方意味。最后,他干脆把微博改成“伍皓红河微语”,成为准政务微博。
伍皓的微博名列全国“十大公务人员微博”首位,(见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1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他的遭遇其实也是“段郎说事”今天所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官员实名微博?
像伍皓、“段郎”这样的官员个性化微博,其实多数人持欢迎态度。虽然伍皓有时说话令人反感,但不能不承认,像他这样敢公开亮相且不惧公众批评的官员毕竟少数。由于政府部门运作的不透明,老百姓往往并不了解相关部门及其官员的日常活动。在这背景下,官员微博(以及其他政务微博)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与监督政府部门的渠道。这些微博对神秘的公权力部门具有一定的去魅效果,也拉近了政府与老百姓的距离。
问题却也出在个性化上。官员的微博言论很容易被视为官方立场,而实际上这样看并不完全客观真实。毕竟,这些官员的发言并未全部经过所在机构认可,有时甚至纯粹是一种个人表态。问题在于,官员或许认为自己有些言论只是一种个性化表达,并不代表所在机构;网友却认为,你说的每句话都代表官方声音;而相关部门又可能认为,身为官员不该发表这样的言论。由于事实存在的身份认同困境,常令官员时陷入言说的困惑,也使相关部门对官员微博产生矛盾心态,而公众更难免对这些言论产生误判。
以“陕西天价烟事件”为例。当记者被停职检查,新闻出版总署一位经实名认证的官员在腾讯微博上表示:报道没有不当,地方滥用职权。这一表态被媒体广泛转载。似乎很少人想到一个问题:这是官员的个人态度,还是新闻出版总署的声音?显然,这只是一种个人表达。倘若是官方发言,不会也不该以这种形式出现。但媒体在转载时,只是强调了发言者身份,却未对此加以说明。而由于发言者具有认证身份,这很可能对事件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虽说这番话充分体现了发言者的正义感,但不得不说,这不该被看作官方态度。
网友把官员微博言论视为官方立场,却也并非毫无道理。官员本身很难在发言中剥离自己的职务身份。无论官员在微博上谈业务还是生活琐事,他的身份底色都是官员,而不会是一个普通人。这一点,不妨参照路透社针对记者该如何使用社会化媒体而制定的相关规则。相关守则支持记者利用社会化媒体这一新工具,同时强调:“记者应该明白,在社会化媒体上,职业行为和个人行为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官员与记者存在职业区别,但这一原则对官员同样有效。还必须说,对于官员该如何使用社会化媒体,其要求有必要比记者等职业更严格。
无论是伍皓还是“段郎”,其微博经历都表明,“你所说的每句话都将成为呈堂证供”。一方面,人们不会因为你写的是生活琐事而忽略你的官员身份;另一方面,你所在的机构也不会因为这是个人微博,而对你不提任何要求。微博是一个社会化媒体,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公共舆论平台。实名认证官员在微博上的一言一行,严格来讲都是职务行为的一种延伸。即便官员匿名发言,一旦被发现真实身份,其言论也将接受公众的检视。这一原则,并不仅仅针对中国官员而言。人们同样难以想象:假如奥巴马在推特上爆粗口,美国公众会认为这只是个人言论,并不代表美国总统。
回到事件本身,“段郎说事”被迫去V,这可能与其所在部门领导不够开明或担心惹麻烦有关。但也应看到,由于“段郎”的身份已为公众所了解,他的微博言论仍无法摆脱职务影响,也很难不被看作一种官方声音。这一点,“段郎说事”也许并未意识到。实际上,无论去不去V对他来讲都一样。他既不可能因此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地发表言论,也不可能从此就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网友。问题的关键并不在这里,而在于他是否摆正身份,在职务允许范围内发表言论,向公众展示一名警官的风采。同样的,只要他的言论符合身份要求,不有损警察形象,上级部门或单位领导并没有理由对他横加指责。
尽管公众对个性化官员微博颇具好感,这里仍有必要多说一句:个性化并非官员开微博的前提,让公众走近公权力部门,让官员微博更好地为公众服务,这才是重点。微博并不仅是官员的“秀场”,而是政府顺应时代进步、充分利用新技术为公众提供服务的一种必要手段。从这个角度看,“段郎说事”的去V化生存,充分体现了某些公权力机构还搞不懂微博的作用及其价值所在。
2012年7月11日
不是每桩见义勇为都有完美结局 / 2012-07-13 14:15 / 评论数(2)我的论坛生涯 ——答《南都周刊》记者问 / 2012-07-12 00:23 / 评论数(0)地铁为遗址让路,本非艰难抉择 / 2012-07-10 22:19 / 评论数(0)不能谈理想,也别伤自尊 / 2012-07-09 18:11 / 评论数(1)食品安全:“有典可查”方能重典治乱 / 2012-07-07 13:54 / 评论数(2)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