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里,全球安全的关注焦点一直集中在中东局势的发展,那里的局势仍然动荡不安、令人担忧。然而近来,亚太地区的安全局势也变得愈加不稳定,引发越来越多的担忧,这一点在美国对该地区的再平衡战略中就一目了然。作为亚洲地区的民主国家,日本在与美国联盟的基础上,一直为全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做着贡献。 

继美国总统大选落幕后,中国新的领导班子如今也已产生。日本与邻国中国的关系是日本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日本政府希望增进与中国新领导层的关系。

另一方面,尖阁诸岛(Senkaku Islands,中国称为钓鱼岛——译注)问题确实导致两国局势紧张。就像在媒体报道中看到的那样,中国各地爆发了大规模反日示威游行,受到攻击的日本公司蒙受的损失总计现已超过1亿美元(约合6.23亿元人民币)。

尽管如此,日本仍一直冷静应对这一问题。我们将从宏观的角度继续推进中日之间“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日本一直反复强调,中国的发展为包括日本在内的国际社会带来机遇。这种立场不会改变。

对亚太地区国家来说,中国海上活动的趋势令人担忧。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18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的报告中明确概述了其政策,中国将“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显然,不只日本一个国家希望中国在完成这个目标时能遵循国际法、与邻国和睦共处。然而,我们在中国南海和尖阁诸岛问题中看到的情况却令人担忧。中国似乎正在试图将派遣政府船舶到这些区域变成每日例行工作,想要通过胁迫改变地区的现状。

胡锦涛主席在党代会上还声称,“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日本对这种立场表示欢迎,并强烈希望中国通过实际行动来落实政策以消除邻国的担忧。在这个背景下,很明显,尖阁诸岛局势引发的问题不是关于一个国家的过去,而是关于亚洲地区的未来。

我愿意借此机会回应关心当前局势的人们经常提出的一些问题。

首先,日本为什么在9月购买尖阁诸岛中的三个岛屿?

我们的目的是将任何危害中日关系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毫无疑问,依据历史事实和国际法,尖阁诸岛都是日本的固有领土。4月,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Shintaro Ishihara)宣布他有意购买这些岛屿并在岛上新建设施。而为了维护双边关系,购买这些岛屿是日本政府面临的唯一可行且最好的选择。

按照日本国内法律,日本政府采取的这一措施只是一种所有权转让,意味着这些岛屿的所有权从普通公民手中回归政府,这些岛屿在1932年前本来即归日本政府所有。

很遗憾,由于两国之间的差异,中国还未能充分理解日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是如何运行的,也未能理解私有财产如何受保护的。

第二,日本政府是否试图否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

绝对不是。日本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战后在促进亚洲和平与繁荣方面做出了持久、巨大的贡献。这一方针受到我们国民的极力支持,是日本的一个标志,并永远不会改变。在BBC全球广播(BBC World Service)关于不同国家对世界的影响的年度调查中,日本一直高居榜首,意味着多数人认为日本对世界有积极的影响。

2008年胡锦涛主席访问日本时,在中日两国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中国自己表示,“日本在战后60多年来,坚持走作为和平国家的道路,通过和平手段为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中方对此表示积极评价。”

作为战后的第一步,日本缔结了《旧金山和平条约》(San Francisco Peace Treaty),这一条约有48个国家签署,包括美国。该条约包括了战后秩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国政府视该条约“非法、无效”。不仅如此,中国在1992年通过了一部《领海及毗连区法》,该法律视尖阁诸岛为中国的一部分,此举试图单方面改变《旧金山和平条约》定义的该岛属性。那么,究竟是哪个国家,日本还是中国,在否定战后国际秩序?

第三,为什么日本不将此事诉至联合国国际法院(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人们常常错误地将此问题指向日本。按照国际法律,是日本对尖阁诸岛实施着有效的控制,是中国在挑战现状。应该由中国来面对这个问题。

日本已经接受了国际法院司法权的权威性。既然中国正在开展各种行动,在国际场合上宣扬它的种种主张,那么由中国按照国际法律来寻求解决方案似乎更为合理。他们为什么不表态,接受国际法院的司法权,并向国际法院提出他们的主张?

日中关系现在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我们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刻更清楚地提醒自己两国领导人为了中日关系正常化,为了建立一个“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以将两国关系发展到新的高度,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因为我们的共同战略利益不只在双边关系一项上,还有一系列更广泛的领域,因此,日本和中国已承诺致力在每个领域都建立双赢的纽带。

当涉及到领土主权,我们不能做丝毫让步。同时,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日本随时准备使日中关系恢复稳定。我们希望中国新一届的领导人也将采取更积极的态度。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