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欲閱讀全部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主編的話】
特務政治
特務政治毀了信任,讓你的人際關係怪異起來。如果你想要回到正常的生活,最好就不要再關心政治,不要再參加時事論壇和街頭抗議,這就是他們想要的結果。
【封面故事】
專上同盟:新紅色學生組織? 文/孫賢亮
香港大學學生會近年一直疑遭親北京的「香港各區專上學生同盟」(HKTSA)滲透。本刊調查發現,今年港大多個幹事職位已被TSA「攻陷」,其最終目標是要與一向以爭取民主自由為宗旨的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學聯)分庭抗禮,成為最有影響力的學生組織。
他們因何狙擊公民黨?:揭秘「愛護香港力量」文/程千
在網上活躍、成立不到2年的「愛護香港力量」,近期由網上走至地上,發起多次支持特區和北京的集會遊行。召集人陳淨心表示:「我願意成為共產黨員,無私的為國家奉獻。」
青年關愛協會大戰法輪功 文/陳嘯軒
香港青年關愛協會與法輪功展開「攻防戰」,兩邊一齊搶佔公眾地方作為宣傳據點,雙方近期已爆發多宗衝突。
專訪香港教區榮休主教陳日君:我們想幫中國人做回中國人 文/雨文 攝影/鍾卓明
「他們必定會勝利,他們根本不會理你,因他們只要成功。只要這個黨成功,什麼方法都是對的,香港根本沒有太多實力。」
【中國】
郭玉閃:抱着絕望姿態做專業的維權 文/趙思樂
維權律師要以當事人利益最大化為第一目標,這樣才能在辯護中體現專業性。每場勝利都重要,因為這些終將推動中國政治前行。
陳克貴入獄:到底誰在故意傷害? 文/余聲
陳光誠成功逃離東師古村家中七日後,十多名持械鎮幹部闖入陳大哥陳光福家中打砸,陳光福兒子陳克貴反抗,七個月後被當地法院以「故意傷害罪」判刑三年零三個月。
專訪律師李莊:薄王落幕,重慶翻盤 文/趙思樂
我在重慶服刑548天。如今我的團隊有20多個律師,成立是為了針對重慶。我的目的就是幫助重慶的冤案和揭露刑訊逼供。
【國際】
日本政界「第三極」崛起 文/蔡成平
日本「第三極」之所以受追捧,歸根結底就在於民眾對民主黨、自民黨的失望。從更深層的社會心理而言,「第三極」勢力的崛起也與日本社會欲徹底擺脫「55年體制」有關。
朴槿惠 vs.文在寅:新世代成南韓總統大選關鍵點 文/鍾樂偉
過去半個世紀,南韓「進步派」和「反對派」互有輸贏,沒有讓敵對派系有喘息機會,也沒有放下過你死我活的鬥爭。本屆的總統大選也不例外。
【特別報道】
香港人,你想問龍應台什麽? 文/呂陽、張潔平 攝影/鐘卓明
在《龍應台的香港筆記》仍在書店熱賣時,2012年11月28日,在香港生活近9年的龍應台以台灣文化部部長身分重訪香江。
摸着石頭過海:龍應台文化部長200天 文/林怡廷
台灣的民主路,龍應台從來不是衝最前面的那個,她總是翩然而至,不費力的登上舞台。二度為官,龍應台有備而來。
龍部長的難題:對岸的潛規則,你要不要遵守?文/林怡廷
在北京設定的兩岸統一議程中,從淺水區的經濟踏入深水區的政治,文化是之間最重要的過渡。當龍應台對華人文化的願景碰撞上中共的文化統戰,真正的價值角力,拿捏在龍部長心中。
何必冒犯龍應台 文/溫克堅
大陸知識分子該重新審視龍應台留給大陸的玫瑰色光環了。威權體制是無法靠文明的語態說服的。龍應台當年不是台灣民主化的鬥士,今天自然不能期待她成為大陸民主化過程中的同行者。
【人物】
滕彪:一個單純的反對者 文/曠達
作為維權律師的滕彪,不懼政治化,願意對最敏感的政治話題發出聲音。作為研究者的滕彪致力於推動廢除死刑。他說,所謂獨立,就是「除了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還要加上大眾不能惑」。
【文化·專題】
騙人時代,我們的情感不騙人:與高群書和他的兄弟們談《神探亨特張》 文/Lo
台灣金馬獎深冬爆冷,小製作電影奪得大獎。沒有明星,只有微博群眾;沒有專業,只有業餘;沒有大國敘事,只有草根群情……金馬獎再次證明這時代的變化。而時代之變,是因為我們變了。
【文化·書架】
林日曦:一本書生出一個故事 文/朱曉玢 攝影/鍾卓明
林日曦最近新開了一個書評專欄。他說「一板一眼地寫評論有什麼好看」,要把書評當故事來寫。每篇故事由一本書衍生,留待讀者自己將故事與書聯想到一處。
【文化·廣場】
旅客
編者按:人生是一場孤旅。誰與你在這一時刻同路,又在下一個路口分道揚鑣,從來沒有綵排。你從故土走入陌生,景物、人情變幻成不同模樣。而內心無論多麼漂泊無根,你是否記得和自己保持心靈對話?
寶地 文/鄭執
跟許多人一樣——當年有位女作家因為太愛麗江,一住就是十年,寫了一本關於麗江的書,火了,無數朝聖者紛至沓來,一時門庭若市,女作家見此景狀,大哭一場,從此躲回老家。
旅客 文/項明生
2012年前,平凡的我決定用年假,啟程前往瑪雅人的家鄉──墨西哥,並遊蕩古巴,著書得來的版稅捐贈小母牛。
兩種鄉愁:味覺,語言 文/周天派
逐日長大,從出生到19歲離家──海洋孕育了我,我是在海上長大的孩子。
【文化·現場】
第二屆陽光紀錄片節·《天降》:火箭上天,小民夢碎 文/黃麗萍
張讚波的紀錄片《天降》講述了一個小村莊為盛世夢作出的荒謬犧牲,片中呈現的是強大國家意志下,人民的一種生存狀態。
【文化·詩歌】
死亡四章 詩/柯勝吉
白沙瓦,不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一處地名,在這首詩裏,白沙瓦,就是喀布爾,也是巴格達、大馬士革,也還是加沙——已經發生、正在發生、將要發生的死亡——歷歷在目。如此連綿不絕的謀殺或屠殺引起的死亡,由人類自己製造,在人類面前發生,詩人讓「死亡」自己開口:一首詩,一份對人間的不義和兇暴的凜然拒絕之詞。(主持/孟浪)
【專欄】
什麼樣的民族復興,什麼樣的愛國主義? 文/張倫
每個公民好、富有,國家、民族就一定好,一定強大。國人需要反思,中國需要什麼樣的復興和愛國主義,才不至於走上邪路。
紐時報道背後的G2幽靈 文/趙楚
中美兩國原本高度內政化的事務中,彼此的直接影響將成為未來常見的情形,而彼此的外交政策也將成為各自准內政化的議題。
中共與達賴喇嘛真的無法勸阻藏人自焚嗎? 文/姚新勇
藏人持續自焚抗議,既是人道悲劇,也明證高壓維穩管治走入惡性循環。本刊組織系列討論,此為開篇,不僅僅是因為慘劇對世人的沉重道義拷問,更是試圖爲走向民族和解之路求解。
大饑荒食人圖考:60年代VS.40年代 文/章立凡
大飢荒的話題是禁區,研究著述在大陸被禁止發行,互聯網上的討論也常招屏蔽,更有政府喉舌否認大飢荒餓死人的史實。一組飢荒父食子照片引發熱議,這到底發生在60年代還是40年代?
從西九天幕到城市中公園 文/鄒崇銘
對一個長期停滯不前的城市來說,未來工整刻板的西九文化區,實難想像能成為都會更生的活力標誌,倒更像是香港衰敗的墓誌銘。
保衛媒體就是守衛民主 文/陳希我
旺中案和壹傳媒交易的不當之處僅僅是一個媒體改革問題,還是關乎中國如何影響「台灣價值」與台灣民主?「中國因素是一個影響台灣民主的重要因素嗎?
簽證持久戰 文/尼佬
這是很多抱怨「中國護照難用」的人容易忽略的現實:即同樣的中國護照,亦存在巨大的不平等,這種不平等有着身分證戶籍及「體制」內外差異的堅硬內核。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