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週以來,跟美麗島最相關的英文用詞有兩個。
英國政論刊物《經濟學人》在 11月 17日出刊的那一期,把馬英九形容為bumbler。第一時間,島內部分媒體將其譯成「笨蛋」,並痛斥「笨蛋總統」執政無方,把臉丟到了國際。最後,連《經濟學人》都出面澄清,說 bumbler不能誤譯成笨蛋。
但回顧幾週來的島內政治話題,主旋律是政府的債務危機,以及何以非對退休軍公教人員(指軍人、公務員、公立學校教師,編者按)的年終慰問金開刀不可。與其最貼近的英文名詞,不是bumbler,而是美國的 fiscal cliff(中譯:財政懸崖,編者按)。
晚近,島內政治爭議突然轉移到退休年金制度的可持續性,以及如何因應政府債台高築之後的破產危機。起初,是媒體揭發了勞工年金體系的某些弊端,稱其投資失當,且即將破產。很快的,民進黨把焦點轉移到軍公教人員相對優渥的退休待遇,並要求大砍。馬政府在政治壓力下,立刻宣布勞保制度將由政府做最後擔保者,並删掉今年大多數軍公教退休人員的年終慰問金。
這引發軍公教群體的强烈不滿與反彈,致使馬政府騎虎難下。已經宣稱要刪除的年終慰問金項目,覆水難收。但如果僅僅針對退休軍公教開刀,卻又很難自圓其說。於是,在一連串的政治攻防後,藍綠雙方都宣稱台灣已面臨極嚴重的政府債務危機,需要通盤的檢討與改革。為此,蔡英文特別發表了她對債務危機和財政危機的看法,力主撙節,並要求召開國是會議。馬政府則排拒國是會議,因為不想奉送額外的表演舞台給蘇貞昌和蔡英文。
但其實,馬英九和蔡英文所表露的撙節思想,大同小異。照其共通說法,台灣政府已面臨嚴重的債務危機,再加上人口老化、長期的入不敷出,不改革即可能淪為「歐猪」一族,向「希臘」看齊。到時再來撙節,為時已晚。因此,現在便必須量入為出,以預防政府破產。而既存的各種年金保險制,勢必得朝「多繳、少領、延退」的方向進行「改革」。
台灣到底有多嚴重的政府債務危機?的確,因為年度財政的入不敷出,政府持續舉債,而這主要是內債而非外債。另一方面,跟希臘等歐猪國、日本、英國甚至美國相比,台府的債務問題顯然仍屬於小巫一級。中長程來看,「改革」有其必要,以避免積重難返。然而,就在台灣經濟陷入 20年來谷底的此時此刻,藍綠領導及輿論界卻競相販賣、加碼「撙節」的意識形態,並在勞工與軍公教之間挑起民粹妒恨,這不免讓人感到錯愕。
無論是馬英九還是蔡英文,都避重就輕,閉口不談財政困窘的主因。近十多年,台府財政收入都僅達 GDP的百分之十二左右,稅收嚴重不足。而這又是因為台府無論由哪黨執政,皆缺乏徵收資本利得稅和財產增值稅的政治意志。台府主要的稅入來源,就是一般薪資所得,但後者卻又是「中間選民」的主體,藍綠政黨都不敢輕易得罪之。在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台灣成了全球賦稅程度最低者,尤其是對資本家而言。資本家的平均賦稅率,遠低於一般薪資中產與薪資低產。
在美國,證券交易所得是要納稅的,而且行之有年。但在台灣,徵收證所稅卻極其不易,歷年來已陣亡了好幾位部長。至於所謂的「二代健保」,本欲使保費更符合公正原則,但同樣面臨很大的政治阻礙。
如果「撙節」是為了中長期的政府收支平衡,那麼確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在台灣,「撙節」卻主要是一種反對社經公正、排拒二次分配、絕口不提收不到富人稅、而只是一昧下調社會安全給付的意識形態。儘管藍綠政黨滿口「社會公平正義」,但兩者都是經濟上的極右政黨,以為替資本家减稅、以租稅優惠招商引資、壓低工資等,就是經濟仙丹。
在美國,fiscal cliff的主要隱憂在於:一旦給一般中產階級的減稅突然到期,政府開支驟然下降,將有礙於復甦中的經濟和就業。但在台灣,fiscal cliff卻被普遍誤讀為「政府收支平衡為生死急務」、「不撙節即會淪為歐豬一族」。而這根本是把fiscal cliff的本意給扭曲、顛倒成了其對立面。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