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臧棣(詩人,詩歌評論家,北京大學教授)
蟬鳴是麤筆濃墨間的青綠點拂
等待中肌膚一陣清涼
因為雨滴濺到身上
而發現了那溫暖
『雷聲與蟬鳴』
出於一種曖昧的習慣,生活在大陸的作家和詩人特別喜歡稱香港為文化沙漠。很多時候,受制於禮節或場合,嘴上不說,但心裏卻會不自覺的這麼想。這種將香港作為一種文化沙漠的習慣性想像,似乎頗能平衡一種跨語際背景下的文化自卑。因為曖昧,它幾乎是一種有趣的惡習,同時,它也是一種快速消費的自我偏見 。在觀察和談論香港的詩歌時,由於缺少交流,缺少細心的閱讀,人們多多少少會陷入這種沙漠的邏輯之中。比如,在評價香港詩人,他們的特色,他們在詩的寫作中顯示出來的獨特或優異,往往被人們不自覺歸入到他們和沙漠之間的對比之中。這種對比釀造了一個別具風味的批評潛台詞:在那麼沙漠的文化環境裏,這些作品還算過得去吧。
記得十年前,我曾和朋友談起香港詩人梁秉鈞,他們的評價就帶有那種沙漠潛台詞的痕蹟:相對於香港的詩歌荒漠,梁秉鈞算是一個綠洲吧。但也就是綠洲而已,不會顯得像芳草萋萋的一望無邊的草原。要知道,這種評判也不完全是帶辱沒性質。它受到那種曖昧的習慣的薰染,但還算是一種認可。
朋友們的評價和我有很大的差異,我的評價是梁秉鈞是一位大詩人:不僅是香港詩歌中的標誌性的人物,而且是當代漢語詩歌中的標誌性的代表詩人。
當代漢語詩歌的寫作或多或少都同一種意識形態的寫作模式有關。這種意識形態的寫作有很強大的現實邏輯和歷史依據,非常複雜,其本身也不能簡單地以好壞來論。當代寫得比較出色的詩人,也都喜歡從不同側面和不同角度強化當代詩歌中的這一意識形態寫作的模式。特別地再申明一下,這本身並不好以對錯來反思。但在我們對梁秉鈞的詩歌的觀察中,它卻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照。
梁秉鈞的詩歌,可以說對這種詩歌寫作模式進行徹底的顛覆。這種顛覆,甚至可以說是一次詩歌寫作的變革,但梁秉鈞卻進行得很低調。他並不是簡單地或複雜地反對這種意識形態的詩歌模式,他也不希圖對這種意識形態詩歌模式進行重新改造。作為一個詩人,他只是從生活的經驗入手,將自己的詩歌寫作與這種意識形態詩歌寫作的模式拉開了距離。他有很好的理論素養,但這還不是他令人欽佩的地方,他真正令人欽佩的是,他有很好的詩人的見識。當代很多詩人也許能把詩寫得不錯,談起詩歌和文學來也不乏想法和思考,但卻很少能將他們的想法和思考上升為一種詩人的見識。
說起他的詩歌的本源,梁秉鈞只是低調地談及,他確實有意把我們的傳統中的詠物詩作為他的一個重要的詩歌興趣。這確乎是一種特異的詩歌志趣。因為在當代,大多有才華的詩人都想寫出能說服歷史的政治詩,但梁秉鈞卻只想寫一種積極的詠物詩。
當然,這並不是說,他有意迴避詩歌和政治的關係,或者他的詩歌裏缺少對政治和現實的敏感。相反,他對許多重大的詩歌主題都有深入的思考,和精當的判斷。他關注東西文化衝突中的身分困境,現代與古典的分裂中的傳統的失落,但是,最為難得的是,在同樣的歷史境遇裏,他為我們共同面臨的這些問題,確立了一個詩人的角度。他不是從意識形態的反思出發,而是從生存的見識出發,更難得的,是從生活的體驗出發,尋求應對這些變遷和困境的詩歌的方法。是的,提供一個詩歌的方法,或者顯示詩歌作為一種方法;某種意義上,梁秉鈞確實做到了。
就文學成就而論,我覺得,他最令人難忘的成就是,為我們面臨的文化難題和轉型困境提供一個詩歌的方法。在這詩歌的方法中,梁秉鈞着重強調了,詩的語言作為一種生存景觀必須恢復對「物」的重視——對物的細心體會,對物的必要而強烈的想像。為此,他寫了大量的和食物有關的詩歌,並半真半假地意味深長地聲言,面對我們所處的複雜的生活情境,「只能以胃口檢驗真理,以嘴巴細味咀嚼複雜人情」。在梁秉鈞看來,對物的興趣,能激起我們最深邃的身分意識——一方面我們是生活在現代的人,不斷地奔波於各種變遷之中;另一方面我們也可能是沒有時間的只生活在空間的人,所以,混雜的狀態和融合的過程,不是我們的災難,而是我們的獨特的機遇。他的詩為我們的詩歌文化重新樹立了一個信念:無論歷史如何變遷,物,依然是我們生命中的一個傳奇。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