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起,我开始运营一个微信公众账号“新闻实验室 The News Lab”。这是我在“实验室”写的第一篇文章。今后,我会将自己在“实验室”写的一部分文章贴到博客,但时间上会晚一些。所以,推荐你订阅这个微信公众账号,订阅方法在文章末尾。
机器人真的已经来了。
用机器人给政客测谎
近期我所见到的最酷的机器人,出自《华盛顿邮报》。这份因报道水门事件获得巨大声誉的报纸,依然在紧盯着美国的政客们。一名编辑在听了Michele Bachmann一场充满谎言的演讲之后,脑中冒出了一个想法:是不是可以开发一个工具,让大家一边听演讲,一边识别出政客们的谎言?
于是就有了最近推出的“Truth Teller”。通过它,我们可以一边听演讲,一边给政客们测谎——就好像政客们站在好声音的舞台上滔滔不绝煽风点火,台下是一群手持机器人的听众,一旦政客撒了谎,听众们手中的机器人会马上亮起红灯,听众们的椅子自动转过来,大家齐齐指向台上的政客:“等等,你在骗我们!”
当然,这还只是一个设想中的场景。目前,这款产品仍处于prototype(原型)阶段,还需要更多的开发。不过,《华盛顿邮报》的网站上已经给出了示例——众议院共和党议员Kevin McCarthy声称给富人加税将损失70万岗位,话音刚落,红色的“错误”大字跳出,同时附上了《华盛顿邮报》事实核查人Glenn Kessler击破此观点的文章链接。
实现这种功能的原理是:将语音自动转录为文字,再根据数据库验证真实性。
实际上,美国已经有好几家给政客挑刺、测谎的网站。《华盛顿邮报》这款产品最重要的革命性意义在于实时性。如果能够成功,它或许将极大影响美国的政治生态——每年都有大量经费投入政治宣传,而这些宣传往往是错漏百出的。
当然,机器人还没有办法做到全知全能。比如,对于“事实”究竟是什么,就需要人工判断并添加到数据库之中。《华盛顿邮报》数字新闻部门的执行制作人(executive producer)Cory Haik说,“这款产品的本质是机器人帮助我们做更好的新闻——不过仍然是跟记者一起来做。”
机器人当实习生
用机器人来写稿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现有的技术已经足够应付股市、球赛、地震等程式化的消息报道。复杂的报道目前还无法完成,所以记者们暂时不必担心失业。
容易理解的是,机器人善于做程式化的事情,而且做得一定比人类好得多——既快速又准确。所以,记者工作流程中程式化的部分大可以交给机器人。比如,要写一篇关于刚离任的总理的文章,我们可能要去大量搜集以往的报道,梳理出他在过去十年中去了哪里,做了什么,和什么人见了面,说了些什么。这些工作十分繁琐,且容易遗漏,但只要开发得当,机器人完全可以胜任。
目前,很多媒体喜欢将这类事情交给实习生来做(比如我所供职的南方某报),一来对实习生是一个基本的训练,二来减轻了记者的工作量。今后有了机器人,实习生们也许得找点其他活儿干了。
机器人让校对失业
长久以来,校对是媒体内部不可或缺的存在,关于校对也有不少美谈。不过现在看来,这一职位最可能受到机器人的挑战。
这也容易理解——校对每天的工作大量是重复性的,把“做为”改成“作为”,把“爱滋病”改成“艾滋病”,把缺了一半的双引号补上,把半角标点改成全角……一个完备的数据库足以完成这些工作。甚至可以给记者发出提醒:“喂,方某某,你怎么总是把‘一顿饭’写成‘一吨饭’啊,该减肥啦!”
机器人校对能做的不止这么多。今后,它将能够找出文中的事实错误,能够告诉我们某句话真的不是白岩松说的,能够将文中呈现的事实与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比对,比中国最博学的校对更博学,且不会疲倦。
机器人检测抄袭
这项功能就更简单了——不是已经有检测论文抄袭的机器人了吗?要维护版权的媒体,完全可以在网络上抓取数据与自身的文章进行比对,不论是全文抄袭还是部分抄袭,都能迅速识别。让抄袭还不注明出处的人无处藏身吧。
用无人机报道新闻
最后,来个重量级的。
Drone这个词最近在美国很火,这大部分是因为奥巴马政府臭名昭著的无人机反恐计划。不过,这个词也有美好的一面——美国密苏里大学和内布拉斯加大学正在研究“Drone Journalism”,也就是“无人机新闻”,并且开设了相应的课程。用无人机报道新闻,优势当然是它可以深入人类无法到达的现场,尤其是灾难现场。利用它,可以全方位搜集视频和音频资料。
机器人的可能性绝不止于此,需要的只是你的想象力,以及更多geek加入新闻业。将这篇文章分享给你们身边的geek们吧!
◆
这里是方可成的新闻实验室,欢迎关注,期待与你产生化学反应
关注方法1:
打开微信,选择“扫一扫”,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关注方法2:
打开微信,在添加朋友中搜索newslab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