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接連發生「逆子弒親」案件,坊間議論不絕。有人認為問題源自個人性格乖張,甚至懷疑精神失常,亦有言「沉迷打機」引發暴力傾向至為關鍵,更令人失笑的,是指有人曾明言「反國教」,早已預示其潛藏「反社會人格」。
前言:
標題改自本地家庭治療大師李維榕的經典著作,如各位對本文內容有興趣,可參閱該書,或其<家庭舞蹈>系列。
內容:
近日接連發生「逆子弒親」案件,坊間議論不絕。有人認為問題源自個人性格乖張,甚至懷疑精神失常,亦有言「沉迷打機」引發暴力傾向至為關鍵,更令人失笑的,是指有人曾明言「反國教」,早已預示其潛藏「反社會人格」。
過度簡化的歸因模式
事實上,傳媒或坊眾在評論有關案件時,往往習慣利用類似上述的歸因方法為切入點,並試圖據此作出配合自己需要的結論,例如孩童會向父母暗示強迫學琴的壞處,家長會向子女指出「打機」的禍害,親建制者會大罵反政府者會殺父母云云。
表面上,上述歸因皆好像言之成理,但誰都知道,一個人的性格形成其實源自多項不同的複雜因素。若對家庭治療或青年輔導有基礎認知者,必定明白「行為」只是冰 山表層。故此,要知道問題的成因,必須深入地了解當事人的內心世界,例如其就事件的感受、背後所持的「理據」、其期望得到的結果等等。
例如首宗案件的兇嫌據說是為「解決欠債,要求分身家不果」而殺人,但問題是,眾所周知,根據香港法例,一個人由失縱到宣佈其法律上死亡到可以其領取遺產的路極長,以兇嫌表現的冷靜,怎會不知道以此方法「填氹」的漏洞。
或曰:可能是求財不遂錯手殺人,即使如此,兇手又何需將屍體割成碎件,故佈劫殺疑陣豈不更加乾脆?就算要方便棄屍,也用不著要這麼誇張又低效的處理方法吧!
「對家人的仇恨,最終種下禍根。」這句評語,看似合理,但問題是,若不滿家人,為何兇嫌不選擇離家出走?財力問題故然是問題核心,但當中有多少是因為家庭中的愛恨交纏?
簡而言之,目前大家所做的所謂分析,絕大多數只是觸及問題的表面,並不能因此找到事實的「真相」,而任何負責任的論者,更不應只歸因於任何單一理由,而大發議論。
溝通失效的家庭
我們無從得知的是,到底涉事家庭的家人在事發前如何溝通相處,各家人之間如何應對來自其他家庭成員的壓力。但無可否認的是,涉事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已經失 效,除非日後有更多證據,證明兇嫌其實有精神病問題而家人一直不知情。但值得留意的是,即使兇嫌被證實患有精神病,如果家人能夠及早識別,並得到有效醫 治,情況會否改善?
就以大角咀兇案為例,兇嫌人生明顯有多次重大事件,包括出國、應徵擔任成人電影男角等等,家人對此是否都知悉?他們的反應又如何?
又以八鄉兇案為例,為何當父親在人前經常展露自己滿足於家庭關係之同時,兒子卻會選擇趁其熟睡毫無還擊之力的時候狠下毒手?這種做法豈不是和報導力指兇嫌崇尚英雄主義的性格背道而馳?
當然,以上疑問不過來自傳媒的報導,與實情可能相距甚遠,但不能否認的是,這些兇嫌的內心世界複雜,其他人,甚至其家人也不太理解。
在此,本人必須強調一點:上述疑問,旨在指出兇嫌一家的溝通可能早已失效,絕非替兇嫌開脫,更不是歸咎死者的教育方式,亦不排除兇嫌一直受精神問題所困而不為人所知。反之,筆者以為,傳媒或從事助人工作的朋友應以兩件慘案為例,提醒大眾了解自己的家庭關係及其溝通模式,如遇問題或困難,懂得盡早向專業人士求 助。
可惜的是,現時不少論者,甚至以專家身份自居的人士往往按傳媒的需要而作出一些片面的所謂分析,不但誤導讀者,使問題失焦,嚴重者甚至激化家人間的關係,引起不必要的家庭衝突。
後記(為何我今年在校內推行生命教育課?):
不少成年人會問,上一輩的社會環境較諸今天相距何止千里,為何今天的青少年問題多多?
我想,當中最大的關鍵,正是不重「五育」。
目前學制只重成績,所謂多元智能學習不過是功利的應試教育下的一塊遮醜布,欠缺學習人際關係機會的學生更要為成人社會的偽善當上替罪羊。
與其辱罵,不如教化。今年,筆者在校內為中四班級學生引入生命教育,目標就是在「知識型社會」的桎梏中,為本校學生注入重視「個人、他人、環境」的元素,希望種子能在其心田中發芽,從而減少他們的「不當言行」,並學習如何與人溝通。
而這,正是我們身為教育工作者,身為青少年輔導員,對社會的應有之義。
延伸閱讀:
因專家之名
小學雞外傳:因專家之名2
原文(附連結、圖片及主題音樂):http://tommyjonk.xanga.com/772150987/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