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百多年前,數千名群眾聚集在巴黎市政廳,高喊「要麵包不要武器」。人群隨後步行六小時至市郊的凡爾賽宮,最後迫令路易十六逃亡,成為法國大革命的轉折。

回溯這段歷史,是想提醒,任何一場運動,都應該有具體的目標訴求,而這個訴求還要連結到一份藍圖,一個改變生活的想像,不然,群眾如何了解「為何而戰」?又或是,戰勝後,拿什麼向領導運動的人要求兌現承諾呢?這正是我想向參與「真普選聯盟」及提倡「佔領中環」的學者和政治人物提出的疑問。

從港大副教授戴耀廷提出「佔領中環」的相關進路,到教授與民主黨元老何俊仁接受香港獨立媒體訪問,再到泛民主派二十七名立法會議員組成「真普選聯盟」。一波又一波的文宣和動作,我們似乎看到在一場運動中,一些技術性問題不斷被提出來,而「手段」,則被當作運動的目標,讓人捏一把冷汗。

什麼是技術性問題?像戴耀廷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把爭取「真普選」的過程從三部曲增加至五部曲,以及後來的七部曲、六部曲,當中包括萬人簽誓言書、商討日、民間電子公投、超級區議員辭職進行變相公投、合法的不合作運動、不合法但不會影響社會秩序的不合作運動、最後到佔領中環……不等。

無疑,任何一場成功的運動,都需要細緻規劃進路。然而,不管從運動的意義或是召喚參與者的吸引力來講,這都不是最核心的。最核心的是什麼?那是直接與生活有關的「麵包」,以及一份改變生活的藍圖:「自由、平等、博愛」。

麵包的意義,當然不僅僅是果腹,它背後是一套政治經濟制度。法國大革命前,巴黎通貨膨脹嚴重,皇室苛歛雜稅,除了直接的人頭稅、什一稅和所得稅之外,光是與麵包有關的就包括麵粉稅、鹽稅和烘培稅等,使得吃麵包也成為市民的重要負擔。同時,教士和貴族卻擁有多項特權,並享受多項稅務豁免。

當時的財政總監 Jacques Necker為了減緩民怨,提交了《致國王財政報告書》。報告書指出當時的稅制不公,並提出大幅度的改革財政措施,包括取消神職人員及貴族的稅務豁免特權,以及提出向地主徵收土地稅等等。這些,都在描繪改變市民生活的圖像。Jacques Necker的改革理念遇到保守力量的反對,最大的阻礙來自瑪麗皇后。1781年,大革命發生的八年前,Jacques Necker被解職。然而,他提出的有關改革稅制以達至社會更平等的概念,對後來的大革命產生重要影響。

回看今天的「佔領中環」,我們沒有看到麵包,也沒有看到一個攸關更平等社會的想像。我們看到的是,不管學者或是政治人物提出的,都僅僅是一個為達至這個藍圖的手段:普選。

然而,參與者難免會問:達至普選之後,生活有什麼改善?富人稅可以實施嗎?全民退休保障有可能嗎?我們的居住成本依然控制在少數財團手上嗎 ?還有,超市、石油和牛肉,還是由財團壟斷嗎?

好了,也許大家批評這些都太具體,很難在運動初期被提出來,那麼,我們是否至少可以問:有沒有一個「自由、平等、博愛」的社會呢?老實說,即使有,也讓人很擔心,「自由」,在香港,很簡單地就會被政治人物演繹成「自由市場」、「自由港」等這些僅僅局限於經濟上的似是而非概念。至於「平等和博愛」,相信目前泛民裏大部分議員均不會也不敢提出,因為他們沒有勇氣去挑戰在香港早被污名化的社會平等主張。

也許,政治人物及學者們僅僅將作為手段的「普選」看作目標,有其苦衷,因為「普選」是各大政團的最大公約數。

然而,這不正正讓人擔心,如果他們真的無法為普選後的香港描繪一個想像,又如何說服市民支持,甚至參與呢?因此,在眾人一頭熱栽進「普選」和「佔領中環」這些技術性問題上時,我們不禁要問:然後呢?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