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7日出版

如欲閱讀全部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主編的話】
愛的迷思 文/長平

中共的暴力發家史和台灣的民主轉型經驗都證明了,即便是用於反對專制,民族主義動員並不是什麼好東西。假如以後有了新興的政治力量,他們拋棄了「愛港愛國」,倒更有可能發展出更好的政治論述。

【觀點】
公民抗命的時代意義 文/羅小朋

香港人不僅要教育自己,教育中共當權者,還要教育內地數以億計的同胞。這個通過深入對話來自我教育和教育別人的過程,不僅對香港未來的政治發展,而且對整個中國的政治發展都有重大意義。

【封面故事】
專訪「愛港之聲」召集人高達斌:愛國也要愛黨

高達斌在訪談中不斷讚美中共,「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及得上中國國家領導人」。他指「中共解決了人類五分之一人口饑餓問題,是一大貢獻」。香港泛民經常在示威時高叫「結束一黨專政」即是要中共倒台、是要中共亡黨,「這是敵我矛盾,而不是人民內部矛盾。既然你要我死,那我就要你亡」,觀點極富爭議性。

「佔中」論壇實錄:事先張揚的「亂」 文/陳嘯軒 攝影/鍾卓明、邱晨、邱博宇
激進親建制派「愛護香港力量」,早於本刊(4月13日)舉行論壇前,已不斷在社交網站「事先張揚」要踩場,人數由十數人不斷增加至號稱50人,試圖令論壇腰斬。論壇上,該組織召集人陳淨心與各成員,不斷打斷講者發言、跳上枱面高叫,甚至現場觀眾發言亦成為其針對目標。此舉令同場的親建制派「愛港之聲」,亦表明要劃清界線。

激進建制派群起意欲何為? 文/鄭經翰
激進建制派在論談中的粗野表現,令人聯想到文革造反派有如坐了時光機來到廿一世紀的香港,執行黨給予的政治任務。

專訪科大社科部副教授成名:這樣「愛國」很危險 文/黃麗萍 攝影/鍾卓明
高達斌說愛國就一定要愛黨,批評共產黨就等於不愛國,這樣「愛國」很危險。只會淪為政權打壓異見的一種方式。他這種說法如不是向北京獻媚,就是沒有反思力。

由六七暴動看現今「愛港」 文/陳嘯軒
對於「愛護香港力量」、「愛港之聲」這類「愛港」團體的行為,時事評論員程翔,指與內地60年代文革狂熱分子和1967年香港左派暴動參與群眾的行徑相類似。

【中國】
千里馳援,萬箭齊發:只為安妮能上學 文/洪智坤

十歲女孩張安妮因父親的政治抗議活動遭受政治迫害,被剝奪上學的權利。台灣政治家千里馳援,在網絡上發起「萬箭齊發」救助安妮的活動,為「境外勢力」支持中國人權再添新例。

【台灣】
原創,才是國力的所在:「我是歌手」在台引發熱議 文/康依倫

大家不要只看到燈光、舞台的效果,重點是有沒有原創者、作品會不會被傳唱。「大家都在哪兒寫歌?在台灣啊!」

【國際】
沒有撒切爾夫人的歐洲政治 文/陳偉信

假如撒切爾夫人在歐洲整合之初就深化英歐合作,就沒必要在1980年代開始向中國市場進軍,也沒必要以香港作為跳板或籌碼,於是中英談判裏,英國對中國的立場或許有可能強硬起來。

馬來西亞大選評析系列:民聯執政將終結種族傾斜政策? 文/楊松
民聯能否實現政權輪替,視乎能否在70至80%華裔選民的「鐵票」外,成功在大部分選區爭取到至少30%馬來選民的轉向支持,並保住50%印裔選民的票源。

【特別報道】
子承父業:朝鮮「核武外交」 文/周澄

從金日成、金正日到現在的金正恩,朝鮮繼續沿用核武作為外交籌碼。儘管外界似乎已對朝鮮以「核武外交」向國際社會作出恫嚇、震懾和挑釁顯得習以為常,且朝鮮軍力基本不足以威脅美國本土,但其還是有能力對韓國造成重大傷害,緊張局勢值得關注。

朝鮮核危機與中國地緣戰略失敗 文/阿鏗
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助長了中國領導人的價值扭曲,而價值扭曲又助長了他們對民族和國家利益的誤判。

中朝之間:假裝的盟友與夥伴 文/趙楚
中國悠久的地緣戰略思維在心理上的積澱,中朝共同的黨國化專政體制的政治安全需求,以及冷戰後特殊的全球政治環境變遷,這三條主軸構成了20餘年來中朝關係演變的主軸,而兩國到處高調宣揚的同盟與夥伴關係則是這些實質性軸線的華麗包裝。

台朝關係的迷思:軍事敵對與貿易合作 文/林廷輝
從國際關係的角度看,台灣和朝鮮似乎並沒有太多牽連。但在地緣政治和軍事版圖上,台朝之間鮮為人知的貿易聯繫和分屬不同陣營的軍事聯盟關係,在相當程度上影響着東亞地區的穩定。

【人物】
一個香港(工)人的演化史:碼頭上的白頭賢 文/陸揚、詹青雲 攝影/鍾卓明、張卓

回頭來看,白頭賢的人生或多或少都與大陸有關。但從紅寶書開始,以維園為節點,再到此刻正在罷工的碼頭,他講的終究是一個香港人自己的故事。

【文化·專題】
香港文學北漂記:簡體世界在等待怎樣的香港? 文/Lo

近年,不少香港作家紛紛在內地出版作品簡體版。只知道金庸亦舒的內地讀者,也可在書店遇見陳冠中也斯西西董啟章了。這締造了中港文化深層次交流的契機,但效果是否契合動機?城之故事與國之視野、種子與有心人等不同層次反響,或可讓我們更加明白「我城故事」之獨特品質。正如一場戀愛之成功,不在於最終是合是散,而在於你有否於過程中加深了解自己。

我們所閱讀的香港 文/顧文豪
香港資訊駁雜開放,長期形成的言論格局,普世價值的確立與認同,使香港作家的觀點往往平情客觀;加之豐富的現代化經驗,對內地諸多發展問題,他們依托自身思想資源和觀察角度,又非身在局中,並無太多利益考量,由是形成超然理性的立場態度。

【文化·書評】
《國敗論》的成與敗 文/羅小朋

廣納性的政治制度不僅能夠承受技術創新帶來的「創造性破壞」,而且有能力借助由此產生的動因和機會,創造出更公平、因而更有包容性,更有利於繼續創新的政治秩序。

【文化·廣場】
身體

編者按:新聞裏被殘害、虐待、殺戮的身體……生活中被撫摸、裝扮、清潔的身體……藝術中被描繪、思考、舞動的身體……讓客體不再是客體,她和她和她的身體,在說話……

問道於盲 文/安小羽
身體的相遇,佛阻殺佛,鬼阻殺鬼。

張師奶與豬肉佬 文/黃彩鳳
一九八六年,我十歲,第一次接觸男人的肉體。

月經、石頭 文/阿芒
邀稿,或任何邀請,其實是一種月經同步,mm, 等等,我快流出來了

【文化·現場】
失速中國的文化釘子戶:應天齊和他的廢墟村落 文/劉致昕

人們通常知道應天齊是作品獲得英、法、中國家級肯定的版畫家;但在安徽蕪湖,他卻是老家的守護者,舌戰地方官、史學家,為歷史保存發聲;在深圳,他又是大學裏的叛逆教授,引領媒體在經濟發展狂焰中質問:「我們把傳統丟到哪裏去了?」

【文化·詩歌】
墳塋裏的兒童 詩/翟永明

這是一首緊扣現實的詩,揭示並抨擊了內地毒牛奶事件中受害的兒童在媒體中被消費的現象。詩歌激發着我們關注現實,保持感受的清醒與思考的理性。(主持/周瓚)

【專欄】
鄧小平和撒切爾的遺產 文/張倫

推動冷戰結束的那一代政治領袖多已謝世,而在鄧、撒改革時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政治家已走向前台。他們能否有新的視野和新的思維,用鄧、撒的魄力來矯正鄧、撒遺產中的負面成分,重新導入社會公正的價值尺度和新的治理觀念,為這日漸繁榮但也面臨嚴重挑戰的世界帶來新的轉折,人們亟待得到回答。

美國夢和中國夢的差別 文/徐賁
習近平的中國夢與美國夢的根本差別在於,它是來自這位政治人物出於一時之需的「理論建樹」和國家機器的「政治宣講」,而美國夢則是在美國歷史發展和變化中自然形成的。

花帽風波與族群公共空間 文/姚新勇
極端宗教勢力、恐怖分裂活動、國家種族主義性質的社會控制三者的相互角力,綁架了新疆社會,更阻礙着跨族群的民間公共空間的生長。

不僅僅在想像香港 文/梁啟智
內地這些所謂的公知所批評的原來並不是香港,而是一個叫作「香港」的符號。

蔣經國和毛澤東都很生氣 文/郭正亮
蔣經國去世於1988年,毛澤東去世於1976年,如今兩人看到大好江山面目全非,內心的苦悶,豈止是含恨九泉所能形容!

女性的愛和被傷害 文/魏寒楓
人們似乎較少對江青葉群等持女性角度的同情。她們是現實中的人物,容顔早已凋零,丈夫不給任何滋潤,加上極權社會的審美壓制,不可能具備馬克白、克莉奧佩特拉式的文學美,但歸根結底,她們也不過是這樣的女人,愛情遠離尊嚴喪盡後,進行絕望的報復,只不過,因她們的特殊身分,代價是國家。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