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从生产数量还是拥有数量考量,中国至今仍是世界自行车第一大国,但实际上,自10年前开始,人均拥有数量已逐渐下滑。从目前中国大陆交通建设和管理的价值取向来说,自行车交通的衰退似乎已成定局,前景很难乐观。

自行车发明迄今有200多年,进入中国至晚在1868年,这一年的11月24日《上海新报》中记录了“兹见上海地方有自行车几辆”,距今将近150年。20世纪后,自行车在中国获得了发展。

清末两个皇帝光绪和宣统都学骑过自行车。身在北京的美国传教士赫德兰在他的《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中记录:一个太监看到了他的自行车,第二天光绪让把自行车拿到宫里,之后听说光绪学习起了骑自行车,但有一次辫子卡进后轮,摔了一跤,光绪便再也不骑自行车了。不过,赫德兰说,在光绪购买的西洋器具里面包括自行车。

末代皇后郭布罗·婉容的弟弟郭布罗·润麒晚年说,家里有了一辆自行车,他就骑进紫禁城,并为了宫内人们骑车方便,建议把各院落之间的门坎锯掉,结果溥仪(宣统)下旨把从养心殿到御花园的门槛全锯了。

溥仪是1924年11月被冯玉祥派鹿钟麟逼出紫禁城的,当时溥仪18岁,郭布罗·润麒12岁,骑自行车这事应该发生在这之前数年当中。如果再早,则郭布罗·润麒年龄太小,不可能会骑自行车。如果是辛亥革命之前,郭布罗·润麒则还没有出生。所以,与自行车发生关系时,溥仪已经不是皇帝,只能说是满清逊帝。

1942年3月6日上海《申报》称:“自行车现为本埠最流行之交通工具。”史学家闵杰先生查证,1925年上海公共租界有自行车9800辆,8年后增至29500辆,到1948年,上海全市拥有自行车达23万辆。1953年人口普查,包括集体户在内的上海总户数为131.6万户,不妨按这数字估算1948年前后上海每百户居民拥有自行车数量,则这一数量达到了17.5辆。

无疑,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数字。1978年中国大陆每百户居民平均拥有自行车7.7辆,城镇每百户居民平均拥有自行车拥有23.3辆,乡村则仅为4.3辆——直到“文化大革命”后,只有城镇居民拥有自行车的数量才超过了上海1948年时水平,全国平均数量则低了一倍之多。

不过,改革开放后,自行车普及非常迅速。到1984年,中国大陆每百户居民拥有自行车已经达到18.8辆,比1978年增长144.2%;乡村则是在两年后的1986年达到18.4辆,比1978年增长328.0%,超过了上海1948年水平。1985年前后的各10年,正是中国大陆作为自行车王国最重要的时期,大致来讲,可以认为1985年以前10年是快速发展的10年,1985年以后的10年是最为鼎盛的10年。

(资料图:1980年代,北京街头一瞥)

城镇每百户居民平均拥有自行车数量在1993年达到了最高点,拥有197.2辆,几乎是每户平均拥有2辆自行车,之后开始下降。农村每百户居民平均拥有自行车数量则继续增长,但非常缓慢,实际进入了停滞阶段,1993年为133.4辆,2002年142.7辆。这诚然与自行车已经呈现一定程度的饱和有关系,但与国务院1994年3月12日批准并发布涵盖了摩托车在内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有密切关系。

发展汽车工业当然正确。遗憾的是,在《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出台之后,围绕所谓“汽车时代”的城市形象工程兴起,城市规划、道路建设、交通管理紧紧围绕着“汽车时代”进行,不断将自行车边缘化。非常可笑的是,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会把可能仅需20、30元即添置一台的普通电话机,列为了居民拥有耐用消费品项目进行统计,而把价格和价值远要高得多的自行车删除出统计范围。

社会由此所相应要付出的代价,是进入严重污染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