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媒体就像一只下蛋的公鸡。政治上要像公鸡一样,会报时打鸣,传达党的指示,发挥导向作用;经济上还要能下蛋,有收入回报,为经济发展做贡献。
在中国式的媒体理论中,“喉舌”论的影响最大。新华社的老一代社长郭超人曾发表宏篇巨着《喉舌论》,强调中国媒体的政治功能,即传达党的声音。江泽民时代,更多的用“导向论”来替代“喉舌论”,本质上还是强调党领导的媒体对舆论的导引。胡锦涛时代提出媒体的“贴近论”,即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在回归新闻的本质、反映民生民意方面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但在“贴近”的背后,仍是党领导的媒体的优越地位及其政治功能,本质上还是喉舌论的思想。
至于现在媒体搞的“走转改”运动,即所谓的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变得只是采访报道的形式和方式,就媒体的定位来说,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三十多年来,中国媒体的发展变化很快,但基本上仍在政治宣传和新闻专业主义之间摇摆,需同时考虑政治功能和经济利益。媒体从业者既是专业的记者编辑,也是党的干部或服从党的领导,遵守宣传纪律。越来越多的媒体被推向了市场,但媒体和政府的关系仍然缠绕不清。媒体从上到下都有严格的行政级别,很多媒体本身就是政府的一部分。尽管新闻报道的形式内容有了很大变化,但类似“宣传前沿、新闻战线、思想阵地”等蕴含意识形态的词语仍频频出现,媒体的政治含义和政治功能并没有弱化。
现在除了党报和行业报,媒体逐步在推向市场,但干部群众仍被号召读党报党刊,中央电视台每晚七时的“新闻联播”是各地电视台雷打不动的转播节目。党和国家领导的讲话总是占据最好的时间和版面,老百姓打官司上访更愿意借助媒体而不是法律,市场经济并没有弱化媒体的政治功能。
但中国媒体确实在从喉舌向市场转变。喉舌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强调媒体的政治属性。而市场强调媒体的经济功能,要服务读者、参与竞争、吸引广告。市场还反映媒体的社会属性,即媒体要成为言论的市场、民主参与的平台和社会共有的公器。中国的媒体市场在急速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多样化的需求。意识形态在弱化,资本的力量和专业主义的影响在上升。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其他行业基本都早对民间和外国资本开放,唯一没有开放的就是媒体。报刊广播电视,仍是党有党管党办为了党的统治。异常活跃的互联网,倒是允许民间和外资的适度进入。
然而,尽管互联网具有大众传媒的所有功能,但中国官方却把它另眼相看。从归口管理来看,网络公司归工商、工信部门和警方管理,而不像其他媒体一样归新闻出版署、广电总局及其背后的中宣部管理。另外,除了几个官方办的网站外,中国政府并不承认其他网站的新闻媒体地位,不给网站从业人员发放记者证,不给予采访权。商业网站只能转载其他新闻媒体的消息,官方对网站进行内容审查和技术控制。
目前中国有众多的部门在管媒体,比如政府层面的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广播电视电影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中共凌驾政府之上的宣传部、党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党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小组等;还有许多莫名其妙的机构,比如中央综合治理委员会、扫黄打非办、文化联合执法大队等。
在这种管控下,媒体作为一只鸡,叫得调门再高,也没有多少人听。而要想持续下蛋,获得经济上的回报,也越来越难。
其实中国歌功颂德的媒体,更像太监,除了哄皇帝高兴,没有几个人爱听。至于市场回报,别说下蛋,太监能保住自己的蛋就不错了。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中国数字时代亚马逊镜像 (墙内可直接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