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上午,随着包括奥巴马总统在内的众多世界领导人抵达时常弥漫着雾霾的中国首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论坛的组织者极有可能会为当天一早出现的晴朗天空,以及相对良好的空气质量长舒一口气。
中国当局已经为了确保众多外国政要呼吸通畅而关停了该地区数千家工厂,并迫使数百万驾车人士不能上路,它不会允许肮脏空气回来破坏这场政治盛典的可能性出现。
就在周一正午前,中国最受欢迎的空气质量监测应用之一,停止提供来自北京美国大使馆屋顶上的那台设备的数据。这款名为空气质量指数的应用,依然提供来自中国政府运营的其他监测站点的数据,但那些数据对北京污染水平的描述往往更乐观,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许多北京居民的质疑。
该应用的创始人之一张斌表示,“有关部门”通知公司,不能再提供来自美国大使馆的数据了。这款应用提供来自全国各大城市的空气质量数据,已被下载了600万次。
在周一傍晚的电子邮件交流中,张斌称自己对这项命令感到“无语”,并对这个命令可能长期有效表示担忧。“不清楚,不过希望渺茫,”他写道。
尽管这个时间或许是巧合,但至少从美国大使馆的的数据来看,在张斌的应用停止提供相关数据后不久,北京的空气质量就开始一路走低。在奥巴马走出空军一号之前不久,美国大使馆的仪表读数显示为“中等”;正午前后,读数慢慢进入了“对敏感人群不健康”地带;到下午2点,空气质量读数已经稳定地停留在了“不健康”级别。而在晚上9点,仪表读数已升至“非常不健康”。
美国大使馆随图表附的解释称,“不健康”的污染水平可能导致“有心脏或肺部疾病的人、老人过早死亡”,并“增加普通人呼吸系统的负荷”。
形成对比的是,来自北京各地由政府运营的监测站点的平均数据显示,空气“轻度污染”。
美国大使馆发言人柯英豪(Nolan Barkhouse)拒绝就相关差异发表评论。“我们的东西运行正常,”他说。
周一傍晚,记者无法立即联系到中国外交部进行置评。
长期以来,来自美国大使馆屋顶的监测仪器的数据被公开传播,这对北京而言一直是个政治问题。维基解密(WikiLeaks)获取的一份美国国务院电报显示,2009年,一名中国官员要求美国外交官停止通过Twitter发布相关信息,称这么做可能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2012年,中国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公开表示不满,称美国大使馆的数据具有误导性,因为它只从一个地方抽样监测空气。
大使馆官员承认相关数据不代表全市的空气质量,但表示那台监测设备是在京美国人的重要信息来源。
许多分析人士称,那台监测设备对刺激中国官员两年前开始公布PM2.5的数据,起到了帮助作用。PM2.5是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污染颗粒,对人类健康极其有害。
就在停止公布美国大使馆的空气指数前,空气质量指数应用的创始人张斌在社交媒体平台新浪微博上发了一篇帖子,让粉丝向美国大使馆的空气质量数据“说再见”。那篇帖子被转发了1700次,引发了如潮的讽刺性评论。
“嗯,这倒是个治霾好办法……,”一名用户写道。另一人则说,“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用了20年才解决的问题,我们仅用一分钟就解决了!!!”
杰安迪(Andrew Jacobs)是《纽约时报》驻京记者。
Chen Jiehao对本文有研究贡献。
纽约时报中文网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穿墙网站镜像索引 (墙内可直接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