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按:《靠谱旬刊》以一己之力,鸠合他人的信息分享,以及在互联网上的大量筛选,并用自己的阅读视野,理解能力,来达成一份有启迪、有意思的好文章的推选。欢迎各位在敝公微下面留言,推荐你认为好的文章,让我在优中择优,以最大限度节约人们的信息与知识搜寻成本,从而达成知识传播与用途的最优化。
上网十七年来,我一直是个互联网信息与观念的分享者。举比较显著的事情,就是我曾于2005年至2011年近六年来,每日一博,日拱一卒,不间断写过两千多篇时评,批评中国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不公平、不正义的事情。办过“冉氏新闻评论周刊”(198期)、“常识周刊”(比较短,只有8期)、“公民社会与NGO发展周刊”(143期),直到2011年2月因所发表大量尖锐批评文章而受缧绁之灾为止。
本月初创办的《靠谱旬刊》电子刊物,其选择标准如次,一是我认为在某个领域的知识上有启发作用的文章,二是我认为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比较有意思的解答与解决方案,三是能给我们带来新知,拓宽我们视野的文字。其它标准,我尚未想好。请有兴趣的朋友跟帖提出你的看法,说不定可以丰富与拓展《靠谱旬刊》的选择标准。另外,每篇文章或者每个视频的推荐辞,尽量简短,而能击中其内核,将其呈现给读者。至于是否真正说出了该文章(视频)的精髓,这有待于读者自行检验。文章不允许做链接,朋友们可以用标题在网上一搜,即可看到。
14:《纪录片:探索自我的世纪》:说弗洛伊德是二十世纪最有名的人物之一,恐怕没有人反对。但把他的理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并且大发其财的外甥伯奈斯,就很少有人知道了。事实上,伯奈斯是运用心理学、传播学等来操控商业与政治,并深刻影响人们的消费与思想行为的牛人。不被老大哥无所不在的奴役与操控,你以为你是自由的,其实不然。此纪录片可与电影《楚门的世界》对看。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779678/
15:《项飚:中国人像蜂鸟,振动翅膀悬在空中》:中国人普遍的不安全感,无根的悬浮状态,我认为人类学者项飚这个访谈解释得比较到位。“一切现在发生的事情,都是为了未来的某一个目标。你要努力去做,不做,未来的目标就达不到;但是未来是什么,能不能达到,完全不知道。一切现在做的都是为了超越现在。现在去做工,‘工’是没有乐趣的,是为了明天更好;小孩被逼着学钢琴、画画,就为了后来加分、成名。在进行的事情本身没有意义,都是手段,但目的又完全是不确定的。它的本质不是对未来的追求,而是对现在的否定。这个就是我说的悬浮:把自己拔起来,悬在空中。”中国人很多人没有真正的信仰,又没有安全感,所以拚命想抓住未来,而未来又不可知,像个无底黑洞。这样的焦虑与失重,造成了中国人很大的精神创伤。
http://www.jiemian.com/article/215429.html
16:《向倩:如何跟孩子讲死亡》:谈论死亡的文章不算多,不过你一搜也不算少,但很多是噪音,而不是真正能给你带来知识增长的信息。这篇谈死亡的短文章,提及谈死亡的重大意义,同时也涉及了中国人为何逃避谈死亡的问题。她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为何重“身体崇拜”而轻精神轻“自我”,有不少的启发价值。其实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就是轻视对死亡做哲学思考的知识渊源,文后所附的绘本也算是给父母打开与孩子谈死亡的钥匙。至于有人说与孩子谈死亡,不如先与他谈谈“量子信息学”,谈“量子态不可复制原则”,就可以让孩子明白死亡是怎么回事了,可能比较搞笑。我在想孩子要是明白了“量子信息学”,其智性优越感与理解力,恐怕就没有什么兴趣与你父母谈死亡问题了。
17:《王汎森:现在历史是什么——西方史学的新趋势》:这虽然是十多年前的一个演讲,但我认为对于认识西方历史从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的演进,却很有帮助,因为它是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式阐释。内行人可以看出许多史学理论与研究之间的此消彼涨,从而找准自己的兴趣与超越目标,外行人可以得到理解历史不少的新方法。
http://jds.cass.cn/Item/31649.aspx
18:《端专访:如何打敗ISIS》:关于伊斯兰国的文字,越来越多,议论的人也不少,但到位的却不多。我认为这篇不长的新闻访谈,是把专家的现实策略与伊斯兰的内在生存理路相结合,分析得比较透彻的访谈。访谈后面的书籍推荐,更是专业指向与现实解决双重并举。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1120-international-howtodefeatISIS/
19:《吴国盛:没有基督教就没有近代科学》:这是科学史专家吴国盛先生的一个演讲,这个演讲条理分明,议论明析,结论也很肯定。当然你完全可以质疑他这样的结论,但你得想想基督教为何催生了近现代科学,却被近现代科学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所强力阻击,这里面的张力何在?我觉得你是不是基督徒,有没有信仰,这个问题都不能回避。
http://www.phil.tsinghua.edu.cn/publish/dphi/9645/20150720/24831437406306159.pdf
20:《安替:关于贫穷和拖延的天才发现》:我一直主张在时间管理上学习柳比歇夫的做法(柳氏是苏联的生物学家,其事迹见格拉宁的《奇特的一生》),也觉得李笑来的《把时间当朋友》虽然不无心灵鸡汤的嫌疑,但对时间要有良好的管理,我却是赞同。但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经济学家穆来纳森团队所做的一个研究,却新我眼目。其结论是:“穷人和过于忙碌的人有一个共同思维特质,即注意力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引起认知和判断力的全面下降。”安替这文章我是前年读到的,现在依然认为值得从观念拓展上,向大家推荐。
http://other.caixin.com/2013-09-14/100582628.html
2015年11月26日于成都